(相關資料圖)
連日來,全國各地院團的精品劇目先后在京津冀三地劇院以及線上展演方式精彩綻放,贏得無數好評。話劇、京劇、歌劇、舞劇、音樂劇、雜技劇……稍作梳理即可發現,這些藝術門類不同、年代跨度頗大、地域特色濃郁的精品佳作中,用現實主義手法呈現現實題材的劇目數量可觀,成為本屆藝術節一個耀眼的特色。
筆墨當隨時代。中國的文藝創作有著悠久的現實主義傳統。從兩千年前的《詩經》,到“無韻之離騷”的《史記》,到建安文學的“漢魏風骨”,到杜甫詩歌的沉郁頓挫,到韓愈柳宗元等人倡導散文的“文以明道”……現實主義風格書寫了璀璨篇章,始終側重真實地反映現實生活。作為一種基本的創作方法,現實主義提倡客觀地、冷靜地觀察社會,按照生活的本來樣式精確細膩地加以描寫,力求真實地再現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
當代中國,江山壯麗。時代為文藝繁榮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廣闊舞臺,為現實主義創作提供了巨大空間。真實再現塞罕壩發展歷程,弘揚塞罕壩精神的大型史詩話劇《塞罕長歌》;描繪廣西鄉村振興畫卷,把火熱生活搬上舞臺的彩調劇《新劉三姐》;講述科研工作者的事跡,向我國第一代核潛艇總設計師黃旭華致敬的大型原創話劇《深海》;演繹大慶油田三代鐵人的故事,贊頌王進喜、王啟民和李新民鐵人精神的原創歌劇《鐵人三重奏》;謳歌一代代敦煌人堅守理想的崇高情懷,講述敦煌研究院第三任院長樊錦詩50多年扎根大漠的滬劇《敦煌女兒》……這些舞臺作品從客觀視角,用極其細膩而動人的筆觸,描摹著時代進程、傳遞著奮進力量。本屆藝術節上,不尚奢華的現實主義風格蔚為大觀,恰恰印證了文藝工作者在創作中的普遍共識——以樸素、真實的藝術手法,講好中國故事,客觀呈現時代精神。
對舞臺藝術而言,從當下舞臺呈現的空間性、服化道聲光電的運用等各環節來說,樸素、真實的藝術手法很難討巧。人海戰術、舞美喧囂、奇裝異服……曾經,這幾乎成為一種潮流,刻意追求著短短一兩個小時內的“吸睛”效果,往往在內容上卻荒腔走板、經不住推敲。
舞臺藝術是一門綜合藝術,選取現實主義創作方法,就意味著從創作源頭、劇本籌備開始,就要真正地伏下身子,深深地扎根泥土,到一線去、到群眾中去、到時代場景中去抓取第一手素材,用心用情用功,擇高處立,向低處尋,方能有寬處景。民族歌劇《雁翎隊》創作團隊多次前往白洋淀采風,搜尋和梳理大量的河北民歌、小曲兒,劇本整整增刪19稿;話劇《塞罕長歌》創作團隊深入塞罕壩林場,寫下厚厚的創作筆記,記錄下鮮活而生動的故事俗語,劇中的一句臺詞、一個眼神、一個動作,都能讓觀眾在細微處看見真實生活,在溫情中感受真實力量……
于普通平凡處顯高遠宏大,于細小精微中見良苦用心。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永遠是現實主義創作的不二法寶。本屆藝術節上,我們欣喜地看到了這樣一批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優秀作品,看到了投身時代、與時代同頻共振的有血有肉的英雄事跡,也看到了廣大文藝創作者那份家國情、責任心和使命感。(龔正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