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西以改革創新賦能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努力闖出一條欠發達地區走向高質量發展之路
(資料圖)
日前,河北誠為軸承制造有限公司的員工正在對生產的軸承外套圈分類整理。河北日報通訊員張玉坤攝
創新打造專業招商隊伍,落實“專業招商”,大力推進“全員招商”“駐地招商”“掛牌招商”行動;首創“營商專員”“幫服專員”制度,政務服務事項100%網上可辦;整合國企資源組建臨西正和發展集團,綜合服務縣域發展……向改革要動力,向創新要活力,現已成為臨西推動高質量發展取得新成效的根本之策。
日前,在臨西光揚軸承制造有限公司,技術人員在對軸承產品進行性能檢測。河北日報通訊員張玉坤攝
“通過實施以黨建引領各項重點工作,以改革創新激發經濟發展新活力等舉措,增強了黨員干部解放思想、奮發進取的精氣神,更加堅定了推動臨西高質量發展的信心和決心。”臨西縣委書記孟憲鵬說。
今年以來,臨西新簽約項目27個,總投資77.16億元,其中5000萬元以上項目20個,總投資41.09億元;6個項目已落地,總投資13.08億元;已投產7個項目,總投資13.4億元。另有14個項目在談。目前,臨西有1個省重點項目、4個省重點前期項目,市重點項目29個,正在順利推進建設落實。
上海光明食品集團在臨西投資建設了全球單體最大的工廠化食用菌生產基地。這是臨西縣光明九道菇包裝車間。河北日報通訊員王秋實攝
改革為先
——對國有企業資源進行整合,構建融資平臺和產業發展新模式
今年4月,臨西在深入調研論證的基礎上,將國有企業資源進行整合,組建臨西正和發展集團(以下簡稱臨發集團),為縣域經濟發展注入新動能。
“按照市場規律,我們不斷提高公司投融資能力和產業發展能力,已經形成財政資金重點保障、金融機構定向扶持、政策性資金平臺整合的多元投入格局。”臨發集團負責人司振雷介紹,除傳統職能外,還賦予公司助力鄉村振興,參與招商引資、政府性服務、城市建設、項目融資多重身份,創新性地將專業招商、助力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保障重點民生工程落地、加快大運河文旅產業發展和推動特色產業轉型升級納入公司職能,初步形成了五大類10個專項改革創新格局。
專業招商方面,依托臨發集團,成立了縣開拓政策咨詢公司,采取“專業+掛職”模式創新開展“掛牌招商”,即:成立了3個專業招商組,聘請專業人員并在全縣選派20名優秀年輕干部到縣城投公司掛職鍛煉,縣四套班子領導輪流帶隊入駐美國鐵姆肯、西班牙福賽、瓦軸集團等龍頭企業國內總部駐地招商,加快產業龍頭企業引進步伐。
助力鄉村振興方面,臨發集團成立了振興農業分公司,并在全縣各鄉鎮(園區)成立了10個振興農業子公司,整合使用鄉村振興補助資金參與,將村民自愿委托流轉的土地予以整合,與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第三方結合,發展規模種養殖、休閑農業、觀光農業等,增加農民收入,壯大集體經濟。今年以來,已流轉土地兩萬畝,實現群眾畝均增收500元,壯大農場集體經濟60萬元。組建了專業化農村環衛隊伍,開展農村環境清潔、生活垃圾轉運等社會化服務,縣財政支出比原來節約近200萬元。
藍天碧水,臨西被譽為運河明珠,鄉村宛若畫卷。
政府性服務方面,成立了臨西“智庫”——高質量發展促進中心,聘請國內各行業知名專家為縣委、縣政府重大決策等提供政策性建議和咨詢意見,打造了高質量發展“智力”平臺。縣物業服務公司,統一管理34個物業服務不完善的小區,群眾居住環境滿意度不斷提升。普惠健康服務公司,通過公開選聘組建了一支專業化防疫防護隊伍,發揮專業公司在設備、技術、資源以及資金上的優勢,實現防疫健康服務等工作專業化、市場化、標準化。主動參與“數智法庭”建設,可受理全國范圍內互聯網借款合同類糾紛案件,引領臨西數字經濟發展。
城市建設方面,整合政策性資金,撬動社會資本共同建設玉蘭鄉村振興示范區、大運河文化公園、貢磚博物館等文旅產業項目;積極參與棚戶區改造、優質教育教學模式引進等重大民生保障工程建設,城市品位持續提升。
項目融資方面,以臨發集團為主導,構建“項目+國有公司+銀行+龍頭企業”的融資聯合發展模式,積極與國開行進行深度對接合作,努力爭取貸款資金21億元,對有市場、有效益、缺資金的優質項目,由臨發集團擔任項目業主組織建設,企業投產運營后支付租賃費用。目前,共謀劃了10個文旅項目,正在推進農業項目15個,9個已開工建設,6個項目簽訂合作協議。
在臨西縣東留善固村,果農在為果樹掛上認養牌。
創新為要
——以產業技術研究院和企業研發機構為依托,打造軸承產業促進支撐平臺
軸承產業是臨西縣域經濟發展的主要支柱。2021年,軸承產業集群完成銷售收入178.7億元,同比增長16.28%,全國每10個軸承就有1個產自臨西。
近期,臨西“專業招商”“掛牌招商”成效初顯,總投資30億元的河鋼集團石鋼公司軸承科技產業園項目有序落地建設,軸承生產線正在籌建,產業園涵蓋軸承鋼研發、銷售、深加工、廢舊鋼材循環利用等項目,實現軸承原料鋼訂單化冶煉,成品軸承采購應用,形成鋼鐵(軸承)“閉環式”全產業鏈集成,2年內軸承鋼銷售將達到100萬噸以上。
日前,記者來到位于臨西縣軸承工業園區的河北誠為軸承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誠為公司)的智能車間,只見搭載I5智能控制系統的智能機床高效運行,整個車間整潔而有序。
“以前,一名工人只能操作一臺數控磨床,現在一名工人可以操作一條自動化生產線,其中包括4臺數控磨床,生產效率和產品精度大幅提高。”公司行政人事經理田祖凱介紹,企業主打汽車軸承產品,是臨西最早打造“智能化工廠”的軸承企業。得益于智能化改造,積極投資融資承接鐵姆肯、福賽等企業入駐,高端客戶得到廣泛開發,企業向世界知名軸承制造企業年供貨量達600多萬件,占到企業全部產量的70%。
臨西將以河北軸承產業技術研究院和企業研發機構為依托,籌措臨發集團投融資資金建設場地、購置設備、聘請人才,打造涵蓋軸承產品研發、認證、檢測全鏈條的“開放式”實驗室,積極推廣工業設計、精益管理等先進理念,吸引企業和高校開展行業共性技術攻關和關鍵技術研發。同時,成立了河北省軸承產業發展子基金,推動軸承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等方向發展,不斷將前沿核心科技技術,轉化為企業“專、精、特、新”的拳頭產品,力促縣域科技創新能力盡快提升,打造臨西軸承品牌。
臨西充分發揮軸承產業領域的基礎和優勢,聘請專家幫助中偉卓特公司和鑫泰軸承公司等兩家軸承產業龍頭企業,努力推動企業加速整合集群資源、實現裂變增長、組建工業集團,壯大產業規模。持續強化中偉卓特、卡瑪液壓等企業上市輔導,加快推進企業股改等工作進度,有效激發企業上市積極性。目前,臨西擁有省級以上創新園區(基地)6個、省級以上科技型中小企業430家、高新技術企業23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14家、企業研發中心49家。
按照規劃,到“十四五”末,臨西將引育3至5家龍頭企業、規上企業將超60家,形成“龍頭企業引領、規上企業支撐、小微企業提升”的良好發展格局。力爭五年內,年銷售額突破500億元,盡快進入全國軸承制造強縣行列。
上海光明食品集團在臨西投資建設了全球單體最大的工廠化食用菌生產基地。這是臨西縣光明九道菇菌菇車間。河北日報通訊員 王秋實攝
服務為本
——簡化審批流程、健全幫扶體系,助力營商提檔升級
“我們這個項目,去年8月簽約,今年4月投產試運行,前后僅用8個月。”臨西合創汽車零部件有限公司總經理秦其全說,他們是一家外地企業,之所以選擇落戶臨西,就是看中了這里的營商環境。
為切實營造親商、安商、富商、扶商的良好發展環境,臨西多項改革縱深推進,在簡化審批流程、推進區域合作、健全幫扶體系、完善投資機制等方面先行先試,用改革創新辦法破除影響高質量發展的沉疴痼疾,努力以政商良性互動助力企業發展壯大。
“臨西態度”得到了外地客商的贊許與肯定,上海光明食品集團在臨西投資建設了全球單體最大的工廠化食用菌生產基地,董事長是明芳說:“沒有臨西態度,就沒有光明速度;因為有了臨西態度,光明變得更光明!”
位于臨西東留善固村的呂玉蘭紀念館。
換屆以來,“雙百”行動成為臨西縣委激發黨員干部干事創業的一個主要抓手。它是指全縣每級黨組織每年辦100件發展大事,每名黨員每年辦100件為民服務實事。
“‘雙百’不一定必須是100件,核心在于通過量化考核的方法,鼓勵多干實干、主動干、干額外,為縣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作出更多貢獻。”臨西縣“雙百”行動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人表示,“雙百”行動主要針對各鄉鎮(園區)和縣直(駐縣)各單位,基本考評與省專項考核完全一致,并根據縣情實際,增添了本地激勵和獎懲內容。
圍繞全縣“大抓投資、抓大項目”,各鄉鎮(園區)和相關單位在“雙百”行動中紛紛發力。今年,臨西縣紀委監委開展優化營商環境領域專項清理;融媒體中心開設“營商環境直通車”專欄;發改局建立“白名單”企業紓困解難機制;行政審批局實行政務服務就近辦、網上辦、自助辦。
改革創新目的就是為更好賦能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孟憲鵬說,臨西將堅持以黨建統領各項重點工作,以做大做強工業企業引領產業轉型升級,以構建高質量發展平臺引領各項事業取得新突破,通過解放思想,改革創新,闖出一條欠發達地區走向高質量發展之路。(河北日報記者邢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