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聞網9月16日訊(記者周穎)“我是一名普通人,更是一名醫生,救死扶傷、治病救人是我的工作職責。”這是河北省第617例造血干細胞捐獻者王向東在捐獻前寫下的一段話。
河北省第617例成功捐獻造血干細胞的志愿者王向東。 河北省紅十字會三獻工作事務中心供圖
今年53歲的王向東來自河北邯鄲大名縣,是金灘鎮中心衛生院的一名醫生。今天上午,在河北醫科大學第二醫院,經過5小時的采集,他成功捐獻260毫升造血干細胞混懸液,成為河北省年齡最大的造血干細胞捐獻者。
(資料圖片)
王向東正在捐獻造血干細胞。 記者周穎攝
幼時患小兒麻痹后遺癥,立志成為一名醫生
今天,王向東捐獻的生命種子,將幫助在山東治療的一位素不相識的患者重燃生命希望。很多人不會想到,王向東本身是一位殘疾人,正因為感受過疾病帶來的困苦,王向東一直努力用自己的方式為生命護航。
在王向東2歲時,一場小兒麻痹癥讓他右下肢行動不便,落下殘疾。長期的病痛折磨使他從小就立志做一名醫生。“幸運的是,我趕上了黨和國家的好政策,有肢體殘疾的人也可以上大學,于是我受到了高等的醫學教育,成為一名醫生。所以我也想用我的技術、我的知識、我的愛心回報社會,幫助更多的人。” 王向東說。
王向東在崗位上工作。 受訪人供圖
大學畢業后,他沒有留在城市發展,而是和同為醫生的愛人一同回到了家鄉的鄉鎮衛生院,扎根基層,一干就是26年。
在鄉鎮從醫這么多年來,王向東用醫者仁心贏得廣大父老鄉親村民信任,擁有一批“鐵桿粉絲”。“從一開始花幾毛錢看好病到現在的幾塊錢看好病,我成了眾多農村群眾一家幾代人的‘私人醫生’,好多患者看完病以后和我都成為朋友了,然后他們全家人不管什么病都來找我看。”王向東說,治療常見病、多發病,讓老百姓用最少的時間、花最少的錢把病看好,這是他作為醫生最大的成就。
王向東在愛人荀苗惠的陪伴下捐獻造血干細胞。 記者周穎攝
“他是個熱心腸,我們那兒留守老人、留守兒童患者來看病時趕上下雨下雪,他都會開車接送他們。”王向東的愛人荀苗惠說,夫妻二人多年來幾乎沒有休息過,這次陪伴王向東前來石家莊捐獻造血干細胞,兩人是第一次請長假。
視頻攝制:周穎
11年的等待 從“大哥”等成了“大叔”
2011年,王向東在單位的組織下參加了當地紅十字會舉辦的一場造血干細胞宣傳活動。“我從事臨床工作時,接觸過不少血液病患者,我深知造血干細胞捐獻對慢性白血病和重癥白血病患者來說意味著生的希望,也知道捐獻造血干細胞不會損害身體健康,所以當時我留下血樣,加入了中華骨髓庫。”王向東說。
今年,王向東接到河北省紅十字會工作人員的電話,稱其與一位血液病患者配型初配成功,詢問他是否還有捐獻意愿。面對工作人員的詢問,王向東沒有猶豫,當即同意。“我愛人、妹妹和我女兒都十分支持我的決定,我81歲的母親也和我說‘啥也沒救人一命偉大’。”王向東說。
王向東和他的愛人荀苗惠合影留念。河北省紅十字會三獻工作事務中心供圖
為了此次捐獻,王向東堅持鍛煉身體,愛吃辣的他在這幾個月忌辣,滴酒不沾。“我從志愿者到捐獻者,歷經11年,從報名時的‘大哥’等成了‘大叔’。”王向東笑著說,這是一次彌足珍貴的緣分,漫長的等待是值得的。“希望受捐者能盡快康復起來,更加幸福快樂地生活下去。”
在捐獻造血干細胞的這一天,王向東收到受捐者兒子寫來的感謝信,其中這樣寫道:“不是血親勝似血親,感謝您讓我有機會再向母親盡孝,讓我好好報答我的母親,您的恩情我將一生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