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廣州首批“最具獲得感”改革案例成果9月17日發布。此前,有關方面向全市各級各部門征集改革案例,形成197個候選案例池。經過社會調查、路演評審等環節,十大改革項目成為廣州首批“最具獲得感”改革案例。(據《南方日報》9月19日報道)
南沙區以改革工商登記為切入點,帶動相關部門審批制改革,率先探索形成以申請人實名認證、信用承諾為前提,實行自主申報,依托全程電子化登記系統實現從“人工核準”向“智能確認”轉變;荔灣區歷史文化街區改造找到了開發與保護、歷史傳承與便利居民之間的最佳平衡點,成為了全國歷史文化街區改造的典范之作;廣州在全國率先探索“基于大數據的按病種分值付費”改革,相關創新做法獲得國家醫保局高度認可,并在全國大范圍推廣實施……這些案例涵蓋多個領域,緊貼市民生活,充分展示了廣州改革的成效亮點。
改革好不好,群眾說了算。“最具獲得感”改革案例的背后,是以群眾獲得感為主要指標的全新評價體系。這一評價體系從改革的精準性、實效性、便捷度、受益面、公平性等多個維度量化考察,綜合評估研判改革舉措中“獲得感”的含金量。有了這樣的風向標和指揮棒,廣州各級各部門出臺改革舉措首先要自問改革“為了誰”,然后再明確“抓什么”“怎么抓”。評估這些改革舉措的實際效果,也是看出臺的政策切中了多少群眾需求、滿足了多少群眾期待,從而使各項改革舉措更精準對接發展所向、基層所盼、群眾所需。
相比之下,為什么一些地方的改革舉措常常沒有什么反響,或者招致議論紛紛,群眾不買賬更不支持?根本原因就在于他們沒有樹牢群眾觀點、站穩群眾立場,遇事不做深入調查研究、不去廣泛聽取群眾意見,導致出臺的改革舉措不接地氣,不適應群眾的真正需求,往往成了一廂情愿,甚至自作多情。
每一個成功案例都寄寓著群眾對城市治理的需求和期望,也體現出政府對群眾所需所盼的有效回應,更有效促進了觀念變革和行動變革。廣州的做法再次表明,意見呼聲、辦法經驗在群眾中,改革發展的重點也在群眾中。有關方面出臺各種政策舉措之前,深入基層了解和掌握第一手材料,全面了解群眾的“急難愁盼”,才能讓各項決策部署更精準地集中民智、反映民意,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讓群眾的獲得感更加豐厚、更可持續。
政之所要,在乎民心。群眾獲得感強弱是衡量為民理念、折射治理水平、展現發展水平的重要標準。時刻把“群眾滿意”放在第一位,著力推出更多“最具獲得感”的改革創新舉措,滿滿的獲得感必能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周丹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