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河北日報訊(記者郭曉通)隨手揪一把藜麥穗,放在掌心用力一搓,一顆顆飽滿的藜麥粒躍然掌上。9月23日上午,河北省張家口市沽源縣小河子鄉大堿灘村藜麥種植戶王永成早早來到藜麥地里,等待收割自家藜麥,豐收的笑容掛在他的臉上。
在王永成身旁,連片成熟的白藜麥、紅藜麥一望無垠,呈現出金黃、紫紅等斑斕色彩。遠處一臺臺大型收割機穿梭田間,收割工作有序展開。
張家口市沽源縣一位農民在自家種植的藜麥田里,喜看藜麥豐收。 河北日報通訊員 趙晨陽攝
王永成從2013年就開始種藜麥了,是村里最早響應號召種植藜麥的一批村民。“當時也有顧慮,旱地種植、靠天吃飯,萬一藜麥長不出來、賣不了,怎么辦?”王永成說,縣里聘請農業專家為藜麥種植戶定期開展培訓、現場教學,解決了種植戶不會種藜麥的問題,并通過藜麥加工企業北麥生態農業有限公司,幫助種植戶與企業簽訂訂單合同,解決了農戶不敢種藜麥的問題。
藜麥種好了,旱地能“生金”。王永成給記者算了一筆賬,“種植白藜麥,一畝地產500多斤,按照目前價格3至4元一斤,刨去成本,一畝地純收入900元至1000元,畝產收益是種植莜麥的4倍。”王永成說,這幾年,他種植的白藜麥從最初的5畝已經到了現在的50多畝。
大型收割機轟隆隆地“蹚開”麥浪,2個多小時,王永成種植的50多畝藜麥就收割完了。“如今,藜麥播種、除草、收割全程機械化,讓農民‘一身輕’。”王永成笑呵呵地說。
“沽源氣候冷涼,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十分適宜藜麥種植。”沽源縣副縣長王建林說,近年來,沽源縣立足服務首都“兩區”建設,把培育壯大藜麥產業作為調整優化農業種植結構和推進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的重要舉措,目前該縣共有14個藜麥種植基地,藜麥種植面積3.5萬畝,輻射帶動3200余種植戶增收。
“沽源基本形成集品種選育、示范繁種、機械化規模種植、初級加工、精深加工、線上線下銷售為一體的藜麥全產業鏈條,年產值達1億元,成為華北地區種植規模最大、加工設備最先進的藜麥生產加工基地。”王建林表示,該縣還強化政府、科研院所、市場主體協同合作,通過舉辦藜麥產業論壇、成立專家工作站、建立檢測檢驗中心、完成地理標志商標認證等,不斷擴大沽源藜麥品牌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