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相關資料圖)
冀麥、衡麥系列小麥品種河北覆蓋率超30%,冀麥325連續3年入選河北節水推薦品種,成為華北麥區的主導品種;
冀釀2號、冀釀3號等冀釀系列高粱品種全省覆蓋率73%,在衡水市種植40余萬畝,成為全國多家大型酒廠爭相采購的原料;
冀花系列高油酸花生品種在河北覆蓋率超40%,全省推廣面積達到180萬畝;
冀豆系列“雙高”大豆品種河北覆蓋率68%,冀豆12、冀豆17等入選全國主導品種;
“黃冠”梨全國推廣150萬畝,成為全國種植面積最大的梨品種,占據河北“半壁江山”;
水果貯藏保鮮創建了薄膜包裝復合處理技術,延長貨架期50%以上,在20多家大型果品保鮮加工龍頭企業應用……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省委、省政府領導下,河北省農林科學院堅持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秉承發展為第一要務,大力實施科技創新、科技服務計劃,以黨建為引領,依法依規辦事、科學民主治院,全院綜合實力顯著提升,社會影響力明顯增強。本網將陸續刊發六篇系列報道,讓我們看看河北省農林科學院的“這十年”。本篇是系列報道的第五篇。
構建穩定高效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
現代農業科技創新專項為河北農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技術支撐
2018年以來,經省政府批準,在省財政廳的大力支持下,河北省農林科學院組織實施了現代農業科技創新專項,圍繞糧油作物節本增效、經濟作物高效生產、農產品加工增值與農業業態創新、農產品質量與農田生態環境安全四大領域,設置科技創新、科技服務、創新平臺建設和科技人才隊伍建設四大板塊,組織實施重大科技攻關行動。截至2021年底,建成實驗室-試驗站-示范基地“三位一體”的創新平臺體系,打造了近百支穩定的科技創新團隊,實現了科技資源有效配置,創新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馬平微生物農藥創新團隊獲第六屆“全國杰出專業技術人才先進集體”稱號。河北省農林科學院供圖
取得若干突破性基礎研究成果。在農作物基因挖掘克隆、基因編輯、育種技術和生防菌作用機制等方面取得顯著進展,利用ms1不育基因創新大規模大豆輪回育種群體技術屬世界首創;創制適合谷子等單子葉植物的基因編輯載體,突破基因型限制,極大促進谷子基因功能研究;構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丙氨酸氨基轉移酶基因的植物表達載體,為氮高效小麥轉基因育種和小麥品質育種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和材料基礎。在遺傳育種、植物保護等學科的基礎研究上保持全省優勢地位。
育成一批有影響力的新品種。培育新品種131個,包括國審品種30個,獲得植物新品種權47項。冀麥U80、冀麥765等小麥新品種在抗旱節水及優質中強筋小麥育種上居全國領先水平。育成了國審適宜機械化粒收玉米新品種衡9,國審早熟、耐密、宜機收玉米新品種九衡517,機械化粒收損失率低。優質高產強耐鹽水稻品種濱稻8號,列入全省主推品種。育成冀1518、冀棉646、冀863等一批適宜機采棉花系列新品種。冀花系列高油酸花生品種推動了河北高油酸花生產業快速發展。冀谷系列谷子品種河北覆蓋率達53.3%,夏谷區覆蓋率超80%。在釀酒高粱選育方面居全國領先。“冀番系列”和“冀粉系列”番茄品種解決了棚室番茄抗病毒、耐貯運等技術瓶頸。“光系列”葡萄新品種,市場認可度高,綜合效益提升30%。
優質節水小麥。河北省農林科學院供圖
研發出一批重大產業技術。研發新技術136項,制(修)訂技術標準和規程99項。研制重大病蟲草害檢測預警和綠色防控等植保關鍵技術20余項;構建冬小麥機械化氮磷增效阻控、設施蔬菜“雙減”等技術模式,為河北省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提供有效支撐。創建黑龍港“油菜(綠肥)+高粱/谷子”旱作雨養生產模式,為地下水壓采提供了可行技術模式。制定了小麥、谷子、水稻、花生、甘薯、韭菜、板栗等20項全程綠色生產技術規程,為相關產業健康發展提供標準規范。建設“中藥材質量追溯服務平臺”,實現基地和藥企有效對接。
該專項實施以來,累計獲得國家專利授權204項,省部級以上成果獎勵28項,其中國家科技獎2項,省部級一等獎7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