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彥國站在寓意桃李芬芳的李園前。
燕趙都市報縱覽新聞記者張斌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宋彥國,現任承德縣三溝學區中心校校長。從1992年入職承德縣十道河小學,到成為全縣小有名氣的中心校校長,他把人生最美好的29年都奉獻給了他所熱愛的鄉村教育事業。多年的基層教學實踐,他逐漸探索、總結出了一套適合鄉村小學的教學、教育方法——“課內海量閱讀法”和“十個一教育工程”。他說小學教育要以人為本、立足一生——
把學生培養成 一個有責任的人
“一位優秀校長,不止影響一所學校,而是影響一個區域。”個子不高、有些發福的宋彥國一笑起來就透露出北方人特有的爽朗、豁達,“我喜歡實干,踏踏實實地為鄉村孩子們做些實事是我最大的愿望!”
出身教育世家的宋彥國,祖父、父親都在鄉村教育崗位上工作了一輩子。老一輩的言傳身教,耳濡目染,使得19歲的他在承德縣師范學校普師專業畢業后,順理成章地成為了承德縣十道河小學教師;由于工作認真、愛崗敬業、成績突出,3年后被調到三溝鎮中心小學任教導主任;8年后通過公開選拔他又成為了全縣最年輕的視導員;2007年調任承德縣上谷片區(2019年更名為甲山片區中心校)中心校副校長,2011年任校長;2021年調任承德縣三溝學區中心校校長。
率先垂范 以身作則
暮秋時節,走進甲山片區中心校良杖子小學,仿佛置身世外桃源一般,六七座紅色小樓整齊地環繞在綠色的操場周圍,寓意桃李芬芳的李園、桃園和以學校“感恩勵志”校訓為主題的綠植景觀點綴其中,尤為令人嘆為觀止的是學校內的整潔程度,無論是操場、食堂還是教學樓內,纖塵不染。
而十年前的良杖子小學卻完全是另一番模樣。2011年剛任校長時,正值省督導評估驗收檢查團來學區檢查,可一場大雨讓操場變得泥濘不堪,拉沙子墊操場的車又把操場周邊的紅磚路面壓得亂七八糟,雇人整理已經來不及。自己干,宋彥國擼起袖子拿起鐵锨就奔了操場,在他的帶動下,中心校和小學的老師們以及部分家長齊心協力把操場搶修了出來……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作為一名黨員,校長,干工作就得率先垂范,以身作則,要求老師做到的我首先做到,只要我做到了,就沒有干不成、干不好的事。”
擔任校長主抓全面工作后,宋彥國主要做了三項工作,一是對轄區內三所小學的基礎設施進行全面提升改造,二是推行課內海量閱讀教改,三是推行“十個一教育工程”。
“良杖子小學的基礎設施提升改造從規劃立項到最后全部完成大概經過了五六年的時間,因為每年國家下撥的專項資金有限,最先建成的就是這座教學樓,”宋彥國指著樓道內墻壁下方一排排寫字板說,“一樓的寫字板是老師們的,二樓的寫字板是學生們的,每人一塊,這也是‘十個一教育工程’中的一項‘練就一手好漢字’,有不少學生幾年后寫得比老師還好。”
敢于擔當 勇于創新
“我們語文課內海量閱讀教改工作是2013年開始在學區內推廣實施的,比教體局推動全員讀書工作早了4年。那屆一年級的學生今年剛剛參加完中考,我得到的消息是上谷初中中考成績全縣第一,”宋彥國喜悅之情溢于言表。
“課內海量閱讀是山東濰坊教師韓興娥最早提出的,2012年我讀了她寫的《讓孩子踏上閱讀快車道》這本書,后來我又從網上研究韓興娥的教法,并邀請她到上谷給全體教師做培訓。”
2013年宋彥國與校領導班子認真設計、反復調研,不斷完善,逐步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海量閱讀法——課內誦讀經典古詩文、閱讀經典美文短篇、閱讀整本經典課外叢書,“6年閱讀下來,學生可積累經典古詩文5萬余字,閱讀課外書100余本八九百萬字,不僅提高了學生的文化素養,更重要的是養成了學生們的閱讀習慣,我相信這會讓孩子們終身受益。”
“‘十個一教育工程’就是一樹立一個好品行、二培養一生好習慣、三爭取一個好成績、四學寫一手好文章、五訓練一副好口才、六閱讀一批好詩文、七練就一手好漢字、八鍛煉一個好體魄、九學習一些好才藝、十參加一系列綜合實踐活動。”宋彥國介紹。實施“十個一教育工程”以來甲山片區先后涌現了13名省級孝心好少年。
近日,宋彥國獲得了新榮譽,他被評為馬云公益基金會“鄉村校長計劃”的提名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