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琰偉用互聯網為學校的師生搭建了一條“信息高速路”。
在千年古縣蔚縣的東部,有一座山叫作小五臺山,是河北省最高的山峰,被稱為“河北屋脊”。在小五臺山的山腳下,坐落著一座鄉村學校——常寧鄉中心學校,“80后”李琰偉是這所學校的校長。20多年來,李琰偉一直堅守在大山里,奔波在教育一線,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著一位鄉村校長的初心。近日,李琰偉入選馬云公益基金會“鄉村校長計劃”的提名校長,他表示:“我想盡最大努力,讓大山里的孩子們受到良好的教育,為孩子們插上夢想的翅膀,用知識改變他們的命運。”
成為鄉村教師 實現兒時夢想
(資料圖片)
李琰瑋告訴記者,他出生在張家口蔚縣一個普通的教師家庭,父母都是鄉村教師,母親更是一輩子扎根鄉村,工作期間曾獲省“園丁獎”,還擔任過縣政協委員。李琰瑋回憶,那時母親白天在村小教書,到了晚上又提著煤油燈去給孩子們輔導夜自習,十分敬業,村里人對母親都特別尊敬。小時候,他與全村人圍坐在一起看電視,當屏幕上出現母親佩戴紅花上臺領獎的畫面時,那種油然而生的自豪感讓他至今難忘,“從那時起,我便立志長大后也要像母親一樣當一名老師,教書育人。”李琰偉說。
抱著這個信念,他報考了師范學校。
1999年畢業后,他如愿成為一名鄉村教師。“走上教師崗位后,我對父母的工作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同時也更堅定了努力改變鄉村孩子命運的想法。”李琰偉說。
突破發展瓶頸 打造“智慧校園”
2016年,李琰偉成為常寧鄉中心學校校長。從上任伊始,他便明確了要努力改善鄉村學校的育人環境,提升教育質量的奮斗目標。然而,如何突破鄉村學校教學理念陳舊、教學形式單一、教輔設備不足的發展瓶頸,在發展中實現“彎道超車”,成為擺在李琰偉面前的一道重大課題。
“互聯網+”為鄉村學校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通過反復地調研和思考,李琰偉最終選擇了依托信息技術優勢,借力“雙師課堂”“云幫扶”“云教研”“云共享”等線上教育資源,用互聯網為師生搭建了一條連接外界優質資源的“信息高速路”。
如今,信息化教育的優勢在常寧鄉中心學校已經顯現。常寧鄉中心學校通過與蔚縣第一實驗小學及密云第四小學建立“雙師課堂”教學和“云幫扶”機制,補齊了音體美專業師資短缺的短板,“云上”同步教研活動,增強了教師教研能力,同時也提升了學生信息化素養。
“創新型校長”帶領學校跨越發展
2022年,李琰偉獲評張家口“創新型校長”稱號,這是對李琰偉多年來千方百計尋求突破,帶領鄉村學校創新發展的一次肯定。近年來,李琰偉結合學校自身特點,不斷創新教學模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為了讓每個孩子成為最好的自己,李琰偉還帶領師生們創造性開展了“閱讀課程”活動。開放學校圖書館,建立班級圖書角,學生可以利用課余時間自由閱讀;積極開展網絡閱讀,暑期組織學生與北京市密云第四小學開展“共讀一本書”活動;鼓勵學生們積極參與“小荷之聲”朗讀大賽、中華經典誦讀比賽等活動,并獲得多個獎項。
此外,李琰偉還在學校發起了“社團課程”,2017年以來共創設了十余個社團,采用“選班走課”的形式,讓每個學生都能掌握一兩項藝體技能。
用心關愛學生 打造特色教育
農村小學留守兒童居多,他們渴望親情,需要關愛。李琰偉把關愛留守兒童擺在優先位置,每年都會對留守兒童開展家訪,同時積極改善食堂就餐環境,提升菜品質量,保證他們的飲食衛生、安全和營養均衡。他還倡導學生們共同打造干凈整潔、富有人文氣息的宿舍環境,使得寄宿在校的學生們依然能感受到家一樣的溫暖。
“鄉村教育是充滿愛的教育,我們秉持鄉村教育的田園特色和自然情懷,讓學校書聲瑯瑯、鳥語花香,努力培養出生命力旺盛、充滿無限發展可能的學生,這就是我的夢想。”李琰偉說。(燕趙都市報縱覽新聞記者張巖 實習生劉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