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廊坊市完善城市社區“十五分鐘健身圈”
健身場地設施方便可達
快速進攻、突破防守、跨步上籃,籃球場上,青少年盡情享受運動的暢快淋漓;健身廣場成為中老年人的健身樂園,練太極拳的,跳廣場舞的,各享其樂;健身步道上,健步走的人們精神抖擻,大步流星……在廊坊市,無論是公園、廣場還是社區附近的健身場所設施,隨處可見健身鍛煉的人群。
為加快補齊全民健身場地設施短板,更好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就近就便健身需求,今年,廊坊市出臺了《全民健身提升工程實施方案》,充分利用城市空閑土地,規劃建設貼近社區、方便可達的全民健身場地設施,完善城市社區“15分鐘健身圈”。
該市投入770多萬元,在人民公園、瑞豐公園、丹鳳公園、文化公園等地,建設配置了二代新型智能健身路徑、棋苑驛站、乒乓球臺等適宜不同人群的健身器材。
“健身器材的種類很豐富,尤其是還配備了智能健身器材,掃碼就可以使用,既方便又科學。”家住瑞豐公園附近的市民李莉說,她一有空閑就到這里健身鍛煉。據了解,這些二代智能戶外健身器材顯示屏供電采用太陽能自發電系統,可提供夜間健身照明,具有后臺數據統計和處理系統平臺,地面則鋪設EPDM顆粒環保材料,既美觀又能起到緩沖作用。市民只需掃碼就可以運動健身,根據大數據的指導科學鍛煉。
今年以來,廊坊市已建設健身路徑666處、足球場13片、多功能籃球場27片、健身步道34公里。此外,該市積極組織開展各類冰雪賽事活動,以體驗、比賽和互動相結合的形式,全方位、多元化推廣普及冰雪運動,現已開展冰雪賽事活動近400場次。目前,該市已超額完成體育惠民工程年度目標任務。
如今,廊坊市各類體育場地達到13844塊,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2.4平方米。“市民從家里出來,步行10分鐘,在離家1公里的范圍內基本就可以找到體育公園、健身廣場、社區多功能運動場、健身步道等便民體育設施,健身比以前更加便捷,正成為廊坊市民生活的一種時尚。”廊坊市體育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說。
健身場地設施建得好,更要管好、用好。為此,廊坊市制定了《室外公共健身設施管理辦法》,明確室外公共健身設施的規劃與建設、使用與維護、監督與檢查等權利和義務,強化場地設施管理維護。同時,積極推進數字化城市管理平臺建設,將市區系統劃分為若干網格,量化管理對象、細化管理行為;如發現問題,可通過該平臺報修,確保第一時間對健身設施進行精準維修維護,推動全民健身設施管理向智慧化、數據化、標準化邁進。(河北日報記者楊明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