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聞網訊(燕趙都市報縱覽新聞記者 張會武 通訊員 高書敬、欒世峰)屋舍、拱橋、流水,形象逼真,老樹、扁舟、茶樓,畫面傳神。北宋都城汴京城內車水馬龍,人聲鼎沸,屋宇鱗次櫛比,汴河上商船云集、熙熙攘攘……這是記者在邢臺清河縣居民劉紅芝家中看到的巨幅十字繡《清明上河圖》的樣子。據了解,劉紅芝從2012年開始著手繡制這副作品,今年9月份完工,歷時10年零4個月。她以針為筆、以線為墨,用這幅18米長、1米寬的十字繡作品,完整地再現了北宋畫家張擇端的傳世名作《清明上河圖》。
鐘情十字繡
(資料圖)
劉紅芝告訴記者,她一直喜歡做手工活,初次嘗試十字繡也是出于好奇,抱著試試看的想法,按照說明繡了一個簡單的織品,沒花多長時間就完成了。有了第一次的成功,劉紅芝信心倍增,后來又陸續繡制了"石榴"、"橙子"、“福”字、“家和萬事興”等許多十字繡作品送給親戚朋友,大家都非常喜歡。
“我很享受飛針走線時那種安靜、恬淡的心情,還有繡成之后得到肯定時的成就感。”劉紅芝對記者說。在劉紅芝家里,記者看到了《陽光大道》《誠信贏天下》《花好月圓》等十字繡作品,經裝裱后懸掛于客廳、臥室、餐廳的墻面等地,非常雅致。
結緣《清明上河圖》
2012年6月,劉紅芝在經常購買十字繡材料的店鋪里被一幅長18米的《清明上河圖》十字繡深深吸引,通過與店鋪老板交談得知這副十字繡是世博限量版,考慮到這幅十字繡尺寸較大且數量有限,具有一定收藏價值。于是花費1萬塊錢,將這款《清明上河圖》十字繡帶回了家。
享受針線間的樂趣
2012年6月購買后,劉紅芝就開始著手繡制這款《清明上河圖》。白天上班沒有時間,她就利用中午和晚上的空閑時間來繡作品,每天晚上都會繡到12點多,堅持每天繡8個小時。
要想繡好《清明上河圖》不僅需要恒心加耐力,還要在繡制的過程中小心翼翼,針法方向要保持一致,針線用力要均勻,這樣才能做到正面平整,反面沒有雜線,否則錯一針一線,都會給作品帶來不可補救的遺憾。劉紅芝告訴記者,很多看似簡單的圖案卻是最難繡的,比如橋上的人,需要把帽子、上衣、鞋子的輪廓勾勒好,繡好后還要一點點地勾邊,一針也不能差,不然就破壞了整體。“從來沒感到煩悶,只是脖子和腰有時疼得受不了,就停下來歇一會兒。”就這樣,在近3800個日夜里,她一針一線地繡著美麗的圖案,從來沒有想過放棄,劉紅芝笑著說,雖然繡制的過程很辛苦,但是她很享受這樣一針一線為一件事努力的過程。
十年努力 終得“圓滿”
今年9月18日,劉紅芝繡完最后一針絲線,十字繡《清明上河圖》終于大功告成。十年多來的辛苦努力,劉女士用了30000多米長的繡線,200多根水彩筆,用斷了50多根繡花針,共繡制出形態各異的人物814人,牲畜83匹,船只29艘,房屋樓宇30余棟,另有車輛13輛、轎8頂、橋17座,樹木180株,層次豐富,質感古樸,完美再現了張擇端筆下北宋汴京的繁華,全卷更獨具匠心地細分了14個部分,整而為卷、分之為畫的格局,全卷所顯大氣磅礴,單幅刻畫清新秀麗,整幅十字繡顏色均勻,平整光潔,生動再現了《清明上河圖》這一鴻篇巨制的全貌。
劉紅芝說,《清明上河圖》乃國之瑰寶,具有很高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收藏價值,它傳承了華夏文化的精髓;另外做這樣的事很有價值和紀念意義,尤其是10年堅持鍛煉了她戰勝困難的毅力和精益求精的做事風格,讓她收獲很多。"人活一生總該為這個世界留下點什么,完成了這幅作品,也讓自己的人生與眾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