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上映24天票房突破14億元,豆瓣評分高達7.4,電影《萬里歸途》贏得口碑、票房雙豐收。在黨的二十大新聞中心第四場記者招待會上,外交部黨委委員、副部長馬朝旭談及該片何以能夠打動人心時表示,電影中反復響起的那句話,“祖國不會放棄任何一位同胞,我們一定帶大家回家”,這正是外交為民的真實寫照。
這并非第一部反映中國式撤僑的影片,但卻是國內第一部以當代中國外交官為主角的電影。影片根據真實事件改編,聚焦中國外交官群體,揭秘中國式撤僑的幕后故事。通過觀看電影,觀眾能夠了解到外交對于一個國家走向強大有何重要意義,并從中感受到大國外交背后的博弈。該片也為國產“新主流大片”的國際化表達探索出一條全新的道路。
何為“新主流大片”?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會長饒曙光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稱,從《智取威虎山》開始,到《湄公河行動》、《紅海行動》、“戰狼”系列、“長津湖”系列,這些頭部國產大片被稱為“新主流大片”。它們表達的主流價值觀,在市場層面也具有主流地位。
若要追本溯源,“新主流大片”是主旋律影片發展的一個新階段。近年來中國電影發展進程中,主旋律影片的長足進步有目共睹。這一點在統計數據上也有所體現——從2012年到2022年9月底,中國電影總票房累計高達4327.6億元。其中,自2015年至今,每年榮登票房榜首的都是國產電影。2013年,博納影業的3D大片《智取威虎山》取得8.8億元的票房,成為當年賀歲檔票房冠軍,也為主旋律電影創新表達開辟了一條全新的道路。之后的《湄公河行動》、《紅海行動》、“戰狼”系列、《中國機長》等影片不斷掀起主旋律影片觀看熱潮。這些影片都擁有共同特點,那就是打破固有模式,嘗試將藝術規律與市場進行更緊密的結合,通過作品與當代觀眾進行心靈對話,契合大眾對于中國價值觀的認同。事實證明,這樣的嘗試在獲得好口碑的同時還拿下了高票房,更促使主旋律影片成功進階到“新主流大片”的發展階段。
作為“新主流大片”代表作的《萬里歸途》,也引發了海外觀眾的關注,陸續登陸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英國等院線。該影片在全球上映,表明中國電影正以多種形式踐行中國文化“走出去”,面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
事實上,國內電影人越來越意識到,具有世界性話題的故事才能讓世界人民關注。就拿《萬里歸途》來說,貫穿整部影片的關鍵詞“回家”,是一個溫暖又給人無限力量的點,蘊含著人類共通的情感,能引發各國觀眾的共鳴。在此基礎上,影片還展現了中國外交官的愛國情懷與國際責任,并將渴望團圓與和平的中國價值取向傳遞給世界觀眾,展現了中國大國外交的最強音。同時,引發大眾對戰爭與和平、戰爭與人的關系的深入思考,賦予了影片更加深刻的思想內涵。
我們有理由相信,未來,中國電影將不斷成長,拓展藝術視野,將細膩的中國故事、感人的家國情懷講述給越來越多的世界觀眾,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曹 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