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近日,住建部、民政部聯合發布《關于開展完整社區建設試點工作的通知》,對完善社區服務設施、打造宜居生活環境、推進智能化服務等試點任務進行了說明。其中提出,試點社區應規劃配建食堂等便民商業服務設施。
社區要建食堂的消息一經發布,就受到人們尤其是老年人的熱烈歡迎。對于一些老年人尤其是空巢老人來說,身體活動不便,智能手機點餐困難,吃飯成為問題。社區食堂,讓老年人在家門口就能吃得飽、吃得好,滿足了他們的就餐需求。實際上,從這一舉措中受益的不只是老年人,每個人都是受益者。
社區“小食堂”里有民生“大文章”。隨著經濟社會發展,人們生活節奏加快,老齡人口不斷增多,社區居民方便就餐需求日趨高漲。價格實惠、用餐便利的社區食堂,既能解決老年人、孩子們的吃飯問題,也很大程度上減輕了年輕人的家務負擔,解除了他們的后顧之憂,為整個社會增添了溫暖。
社區食堂,并非什么新鮮事物,一些地區已經有了積極探索并取得一定成果。在廊坊市廣陽區,社區食堂的菜品結合老年人的身體素質和飲食習慣,十幾道菜低鹽低油、葷素搭配;在保定市競秀區,社區食堂每日有20余種菜品,還有窩頭、花卷、發糕等主食,對于出門不方便的老人,還提供免費上門送餐服務;在安徽蚌埠,社區食堂飯菜價格一葷兩素八元、兩葷一素十元,社區內的80歲老年人憑身份證可享受半價優惠……社區食堂用餐便捷、價格親民、營養健康,處處體現著濃濃的“民生味道”。
社區食堂是一項民生工程。與社會化餐飲相比,社區食堂公益屬性較強。如何更好發揮社區食堂服務功能,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雙贏,需要進一步探索創新。政府部門要積極引導,充分調動社會各方面的力量,真正把這件民生好事辦好。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舉措,著力解決好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想群眾之所想,解群眾之所難,辦好更多類似社區食堂這樣的民生實事,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就能讓群眾的獲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續。(許君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