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11月5日至13日,《濕地公約》第十四屆締約方大會在“國際濕地城市”武漢設主會場舉行。“珍愛濕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本屆大會的主題,也寄托著人們對未來的美好愿景。作為生態領域的一次重要國際會議,本屆大會將為全球濕地保護凝聚共識、匯聚力量,擘畫新藍圖。(據新華社11月6日報道)
濕地,被喻為“地球之腎”,是重要的生態系統,具有涵養水源、凈化水質、調節氣候、維護生物多樣性等多種生態功能,也是眾多野生動植物的生存繁衍、棲息之地,與人們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
有健康的濕地,才有健康的生態。青頭潛鴨在白洋淀繁殖育雛、白鵜鶘現身曹妃甸濕地、黑鸛多次停留石家莊冶河濕地公園、白琵鷺在衡水湖濕地嬉戲覓食、遺鷗選擇張家口康巴諾爾國家濕地公園作為自己的繁殖地……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珍稀鳥類來到河北濕地,成為河北生態文明建設成果的生動注腳。
從森林草原廣袤的圍場壩上濕地到“東亞藍寶石”衡水湖濕地,從被稱為“候鳥天堂”的北戴河沿海濕地到“華北明珠”白洋淀濕地,從1塊國家重要濕地、12塊省級重要濕地到58處濕地公園、214萬畝濕地,一幅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濕地畫卷在燕趙大地鋪展開來,展現出濕地帶給經濟發展、人類生存環境、區域生態安全的重要影響。同時,濕地建設和保護工作,展示出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良好效果,已成為河北乃至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中亮眼的名片。
人與自然共生共存,是命運共同體,人類善待自然,自然也會饋贈人類。在懷來縣西辛堡村,官廳水庫國家濕地公園的生態修復帶來了致富門路,鄉親們吃上了旅游飯;在衡水湖畔,一座生態宜居的美麗湖城正在蓬勃發展。一塊塊濕地的治理與修復,提升了當地群眾的生態獲得感和幸福感,成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鮮活例證,向世人講述著可持續發展的生動故事,也傳遞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堅定決心。
加強濕地保護,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題中之義,更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站在全新的戰略高度,不斷完善濕地保護機制,從系統性、可持續性和安全性角度全方位開展濕地保護,就能讓綠色成為美麗中國的鮮明底色,為生態文明積蓄更多正能量,推動經濟社會持續發展和生態環境持續改善。
道阻且長,行則將至;行而不輟,未來可期。保護濕地、保護生態環境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在新征程上,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堅定不移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我們就一定能邁向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書寫無愧于時代的壯麗畫卷。(賈東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