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過去許多老年食堂一味依托財政補貼或社會捐助進行輸血,辦著辦著就銷聲匿跡了。”如何破解老年食堂長效運營難題?浙江省溫州市鹿城區采取多種有效措施,打造高品質鄰里食堂,目前鹿城33家鄰里食堂,基本能保持盈虧平衡并持續向好發展。(據《浙江日報》1月8日報道)
老年食堂因為方便快捷、物美價廉,滿足了老年人的飲食需求,是一個暖胃又暖心的民生項目。然而,很多地方的老年食堂,卻存在盈利不足的問題,主要原因在于用餐服務對象單一,只服務于老年人導致市場狹小。企業盈利不足,就會缺乏活力,飯菜的口味和服務質量也就難以提升,導致不少老年食堂難以可持續運營。
盤活國有閑置房產、小區配套設施,按照規范化、統一化、公益性的原則制定食堂運營建設和服務規范標準,公開招募有責任心的民企或國企參與運營;探索政府監管、企業運營、多形式造血的合作模式,讓社區居民也能在鄰里食堂就餐;根據就餐老人的特點,給予其專門優待……溫州市鹿城區通過打造高品質鄰里食堂,破解了老年食堂可持續運營的難題,為鄰里食堂運營找到新方向。
溫州市鹿城區的成功實踐表明,辦好老年食堂,必須多維發力。在總體思路上,要堅持“政府引導、社會化運營、公益屬性、綜合監管”的經營原則。在具體做法上,政府要注重引導、加強監管,為社區食堂運營建設制定相應的規范標準,提供更加完善的公共服務配套設施。經營者方面則要保持社區食堂的公益屬性,既要承擔老年食堂的功能,又要在開源上下功夫,將老年食堂擴容為社區鄰里食堂,并在提升飯菜口味和服務質量上發力,拓寬用餐服務對象。同時,要增強自我造血能力,擴展服務形式,拓寬節流開支渠道。
思路一變天地寬。溫州市鹿城區破解老年食堂運營難題的思路和做法,值得各地借鑒。事實證明,一些事關民生的公益項目完全可以嵌入到市場之中,政府制定相關規則,提供完善的公共服務,引導負責任的企業參與運營。政府、市場相互協調、協同發力,就能讓公益之路行穩致遠。(丁慎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