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減”政策實施一年多來,學科類校外培訓市場“虛火”大幅下降,但仍有個別機構以“高端家政”“眾籌私教”“住家教師”等名義違規開班,并引發社會廣泛關注。
“整治隱形變異的學科類校外培訓,要治標更要治本。”出席今年省兩會的部分代表委員建議,要堅持依法治理、疏堵結合,在加大違規培訓查處力度的同時,強化學校教育主陣地作用,疏導減少學生校外培訓需求,做到標本兼治、預防為先。
(相關資料圖)
“管”上破題,深入推進校外培訓綜合治理
“目前,一些地方確實出現了學科類培訓機構悄無聲息轉入地下或換個‘馬甲’逃避監管等問題,國家和省、市級教育部門也關注到這一現象。”省政協委員、廊坊市教育局局長許紅偉說。
據了解,教育部辦公廳等12部門近日聯合印發意見,進一步加強學科類隱形變異培訓防范治理工作;河北省教育廳等5部門也推出具體的實施方案,深入推進校外培訓綜合治理。
“隱形變異的學科類校外培訓治理具有長期性、復雜性等特點,需要建立執法合作機制。”許紅偉委員建議,健全部門和地區聯動工作機制,有關部門和地區各司其職、分工合作,構建起校外培訓監管行政執法體系。要堅持問題導向、精準治理,對隱形變異的學科類校外培訓“零容忍”。
許紅偉委員介紹,廊坊市教育局聯合公安、市場監管、消防救援等部門,并會同屬地鄉鎮、街道,以日查+夜查、明查+暗訪、聯檢+抽檢等形式,持續開展校外培訓治理聯合執法行動,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要暢通監督舉報渠道,破解隱形變異培訓機構發現難問題。”省人大代表、唐山市第四十九中學校長劉素蕓也一直關注著隱形變異的學科類校外培訓治理問題。
劉素蕓代表建議,鼓勵中小學教師利用課余時間自愿參加社會監督,用好校外培訓社會監督員等公眾監督力量。同時,市、縣兩級主動向社會公開校外培訓治理投訴舉報電話和舉報郵箱,廣泛受理群眾投訴舉報線索,做到有案必受、有舉必查,營造濃厚的社會監督氛圍。
針對網上的學科類培訓機構監管問題,劉素蕓代表建議,進一步加大線上巡查力度,利用人工智能技術拓展巡查范圍,構建立體巡查體系。對巡查發現的問題線索持續加大處罰力度,形成警示震懾效應。
標本兼治,疏導減少學生校外培訓需求
“打擊隱形變異培訓只是治標之舉,疏導減少學生校外培訓需求才是治本之策。”采訪中,一些代表委員建議,發揮學校教育主陣地作用,引導、教育家長樹立正確的育人觀、成才觀,讓學生回歸學校,快樂成長,實現治標與治本的統一。
“治理違規培訓行為,離不開社會及學生家長的充分理解、支持。”劉素蕓代表建議,加大家校協同育人力度,向家長宣傳校外培訓相關政策,不盲目給孩子報班參加校外學科類培訓。要積極宣傳素質教育理念,鼓勵家長合理安排孩子的學習、休息、娛樂和體育鍛煉時間,實現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要提高學校教育質量,引導學生回歸校園。”省人大代表,河北保定外國語學校黨委書記、保定市第十七中學校長李梅說,圍繞“作業減量增效,課堂提質增效,托管創優增效”三大核心問題,學校頂層設計、立體規劃,推出一系列制度、方案。在作業方面,實行分層化、個性化設計,將必做與選做相結合,基礎與創新相結合,通過精準、有效的作業設計、實施、評價、反饋,讓學生在校內“吃飽”“吃好”。
李梅代表介紹,為滿足學生及家長的多樣化需求,他們還充分發揮學校特色和資源優勢,開設了“課后服務選修課程”。目前,學校有科技實驗課程、國際財商課程、美育文化課程和勞動、社會調研等綜合拓展課程,學校90%左右的學生參加了午、晚托管等課后服務。
隱形變異的校外培訓治理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中考、高考“指揮棒”能否真正轉向。李梅代表建議,深化中高考改革,發揮考試“指揮棒”的正面導向功能,徹底改變學生和家長寄希望于通過超長時間的校內外學習、大量的“機械刷題”、高頻次的重復練習換取高分的狀況。(河北日報記者崔叢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