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石家莊,非遺過大年。由石家莊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主辦,河北新聞網承辦,各縣(市、區)文化和旅游部門協辦的“玉兔迎春——多彩石家莊 非遺過大年”活動正式開啟!臘月二十三至正月十五,我們將每日為您帶來一項石家莊非遺項目,通過年俗來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共享非遺之美。今年春節,跟著小編一起來感受石家莊非遺里的濃濃年味兒吧。
今天(1月26日)是農歷正月初五,俗稱“破五節”。舊時,初一到初五民間有很多迷信禁忌,在過了初五之后,這些禁忌即告解除,故稱“破五”。在這一天,人們敲鑼打鼓,迎接財神,傳遞著人們對新年的希望與憧憬。
說起打鼓,就不得不提河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藁城戰鼓。對于藁城人民來說,藁城戰鼓可是年味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每每戰鼓一響如春雷滾滾,響徹云天,預示著來年的日子團團圓圓,紅紅火火!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藁城戰鼓。李倩攝
據傳,藁城戰鼓起源于唐朝天寶年間,興盛于清末民初。舊時藁城戰鼓是祈雨拜廟祭祀的必備舞隊,新中國成立后成為重大節日、開業等慶典活動必不可少的表演項目。
藁城現有戰鼓隊百余支,較著名戰鼓隊有五界村戰鼓隊、馬莊戰鼓隊、黃家莊戰鼓隊等。
馬莊戰鼓。劉江勇攝
1949年10月1日藁城戰鼓四大流派之一的馬莊鼓會,曾應邀參加了開國大典。1993年藁城戰鼓獲國家文化部廣場舞最高獎“群星獎”。著名舞蹈藝術家賈作光先生稱贊藁城戰鼓是“民間藝術瑰寶,中國農民之精神,河北冀中人民之魂”。1999年12月應邀代表河北省參加了由中國文聯和中央電視臺在首都天安門廣場舉辦的慶澳門回歸和喜迎新世紀百龍大賽系列表演慶祝活動。
戰鼓催春表演。藁城文化館供圖
藁城戰鼓的演出形式分走對和扎場。走對通常是會頭舉旗在前,鼓鈸居中,大鼓車壓后,在車上站立三人,擊鼓者在鼓后,大鈸分立左右,邊行邊擊。會頭發出指令便停止行進,開始做扎場表演。
扎場有多種形式。一種舞者站立成一圈,大鼓、大鈸在圈外,舞者相對而舞,大鼓、大鈸敲擊助威。另一種是舞者站成二隊或四隊,大鼓、大鈸站在一端,此時的舞隊整齊統一。再一種是大鼓、大鑼在中央,舞鈸者分四面或八方,在打鼓聲中,以各種姿態敲擊、舞蹈。還有一種水平很高的表演形式,舞者站立在四個方位,相距20米。舞動起來不時將鈸向對方拋去,又相互接住,叫做拋鈸。此時,大鈸在空中似金盤飛舞,相當壯觀。因舞者大都有武功,舞動起來矯健中有穩重,顯現出剛柔相濟的神韻,所以藁城戰鼓又有武林戰鼓之譽。
藁城戰鼓。藁城區文化館供圖
在表演時,戰鼓表演者一律扮成武士,身穿改良挎衣彩褲,足蹬虎頭戰靴,頭裹紅巾,以舞具和樂器分別命名為:跋手、鼓手和鈸手。戰鼓套路有“大添油”“二添捆”“大得勝”“十面埋伏”“猴鉆圈”“霸王一條鞭”等。
藁城戰鼓的舞鈸隊員以武術動作做擊打舞蹈,跳、躍、翻、滾、閃、展、騰、跨、轉、挪。鼓具套路節奏歡快,熱烈喜慶,鼓聲雄厚壯闊,如春雷滾滾;鈸音律動鏗鏘清脆,優美動聽。總體表演特征:龍騰虎躍、氣勢磅礴,武術擊打、剽悍壯烈,鈸花翻飛,激人奮進;鼓樂齊鳴,震蕩魂魄;具有濃重的燕趙古風。
編輯:曹秦雨
視覺:劉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