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趙都市報縱覽新聞記者 張超
闊別三年后,終于回到了魂牽夢繞的故鄉。
從張家口市區一路向北,塞北的殘陽給冰雪消融的山坡涂上一層粉色,國道旁的白楊在后視鏡中被無數次拉遠拉長。當沿途裸露的黃褐色土地再次披上白色的冬衣,故鄉已近在眼前。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康保縣,平均海拔1450米,高寒干旱,曾是堯、舜、禹時期先民活動的區域。
冬日的康保,寒風凜冽。車繼續前行,只見一棟棟高樓拔地而起,縣城的路越走越寬,終于到了外公外婆的新家——怡安社區。這里是康保縣易地扶貧搬遷的安置區。
記者與外公外婆、媽媽合影
2019年,外公外婆與左鄰右舍一起,從偏遠的土城子鎮搬到了這里,與縣里94個村的7161戶、2萬多人,在這里過上了期待已久的有暖氣、有熱水的日子。60平米的一居室、周邊方便的配套以及豐富的社區活動,讓外公外婆十分知足。
“從來沒想過能住上帶電梯的房子”,我現在還清楚地記得兩位老人搬到新居時的興奮。過去居住的小院雖然溫馨,但老舊的土胚房難免漏雨、透風。交通不便也是個麻煩事,最近的供銷社要走七八里,想好好洗個澡也成了難事。大風天里永遠也掃不干凈的院子和鑲嵌著舊瓦片的院墻,是我童年揮之不去的記憶。
外公在窗前給我描述著新生活區的便利和舒適,我的思緒卻已回到了小時候。
記得那時的康保縣城沒有商品琳瑯滿目的超市,正月里的年貨都來自小鎮上的年貨大集。冷庫前成扇成扇的豬肉,堆得比我還高的白菜垛,熱氣騰騰的炒貨攤子……叫賣聲與討價還價的聲音交織在一起,夾雜著時不時傳來的鞭炮聲,組成了我記憶里最鮮活的過年圖景。
天氣很冷的時候,大雪會將小鎮通往外界的路完全蓋上,魚就成了稀罕物件。那時候的我總喜歡給大人出難題,快過年的時候,就在家里離公路最近的房間里聽著路上的動靜,一有汽車的轟鳴聲,便爬下炕沖出家門。倘若是賣魚的綠篷車來了,就纏著外婆買。
擁擠的魚攤前,鄉親們在挑選年夜飯的最后一道主菜,我也扯著外婆的袖子拼命往前擠。
“要這個!要這個!咱們要最大的!”
采購結束,回家已是正午,家家戶戶做飯燒炕的炊煙在屋頂升騰,又隨風飄散。我穿著外婆做的紅棉襖,抱著不再掙扎的大鯉魚,笑得像堂屋里年畫上的娃娃……
飯后,外公戴上老花鏡,找出一個鼓鼓囊囊的筆記本,展示了我在《燕趙都市報》上刊登的稿子。為數不多的署名“記者張超”的作品被外公細心地剪下,夾進了本子。老舊筆記本里,老人對晚輩的惦記與掛念,遠比那印刷的文字要精彩得多。
“都好好留著呢,等你以后成了大記者,就得換個本子啦!”
外公的話讓我不禁眼眶一酸,想著去買個新的筆記本送給他。
相見的時間不抵思念時的萬分之一,轉眼就到了離別的時候。時間教會了人們沉默,彼此的不舍寫在臉上、留在心底。外婆攥著我的手,淚珠在眼眶里打轉,像極了故鄉那融化的冰雪之水。
無法留下來長久陪伴,只愿故鄉發展得越來越好,給老人們帶來更便捷、更幸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