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已過,大地回暖。衡水市冀州區幫農宏業糧棉種植專業合作社一望無際的麥田里,小麥即將返青。合作社負責人王金卯細心查看了麥苗長勢,不禁感慨:沃野有良田、播種有良種、種地有良法,糧食豐收,還得靠高效的農業生產方式來保駕護航。
(資料圖片)
良法,讓糧食增產潛力不斷釋放,是河北糧食連年豐收的密碼之一。
從“靠天吃飯”到規?;N植、科學化管理,5G監測、植保無人機飛防、測土配方施肥、水肥一體化、綠色高質高效生產……放眼燕趙大地,一大批種糧人通過推廣科學的種植方法,努力多打糧、種好糧,實現了糧食生產提質增效。
科學種植,釋放良種的高產潛力
一年之計在于春。2月13日,在辛集市西五村的一片麥田里,種糧大戶張彥亮一邊查看“馬蘭1號”小麥長勢和土壤墑情,確定最佳春灌時間,一邊檢查噴灌設施和飛防設備,準備為小麥追施化肥、噴施除草劑。
“去年11月底的快速降溫,使得部分地塊發生了凍害,但是凍害損傷的只是葉片,只要提早進行春管,及時澆水施肥,不會影響收成?!睆垙┝琳f。
憑借抗病抗倒、高產穩產等優勢,“馬蘭1號”小麥去年在邢臺市南和區閻里村的高產攻關田畝產達863.76公斤,創下全省小麥畝產歷史新高。
有了良種,如何把良種的高產潛力充分發揮出來?良種良法相配套,為小麥高產上了雙保險——
運用先進機械化裝備進行深翻整地、精細播種、播后鎮壓,提高播種質量,確保出苗齊、勻、壯;
增施有機肥改良土壤,培肥地力;
根據苗情適時進行“一噴綜防”,減少病蟲害,提高千粒重;
……
“糧食增產的30%來自于良種,但豐產僅有良種還遠遠不夠?!痹谑‖F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小麥創新團隊顧問郭進考看來,良種是增產的前提,良種和良法配套才是豐產的基礎。
郭進考說,播種要根據土壤情況選好底肥,不同的品種播量也不同,根據品種不同的特性和當時的土壤墑情確定播量。后期,要根據天氣和發芽率等多種因素及時進行水肥管理和“一噴綜防”。
從省農業農村廳獲悉,去年秋季,河北千方百計穩定小麥生產,小麥播種面積3354萬畝,較上年增加3.3萬畝。今年2月初,一、二類苗占比90.2%,好于上年、接近常年,但葉片普遍受凍、部分地塊墑情較差。
“今年我們實施小麥跨千斤單產提升行動,全程精準精細科學管理,力爭涌現出一批小麥畝產千斤縣、千斤市?!笔∞r業農村廳相關負責人表示,針對當前小麥凍害、干旱以及后期易發的倒春寒、干熱風等氣象災害,分區域、分時段、分災種制定防范應對方案或預案,做好政策、資金、技術儲備。
2022年秋,邢臺市南和區種糧大戶王志剛種植的大豆和玉米喜獲豐收。“玉米畝產557公斤,大豆畝產112公斤,實現了‘一季雙豐收’?!蓖踔緞傉f,比起凈作玉米,復合種植的田管挺費事。比如,以往玉米只要澆底肥,追施肥,后期基本上就沒事了,但是大豆玉米一塊種,這兩種作物除草會產生“打架”的情況。
“復合種植最關鍵的技術是田間除草?!毙吓_市南和區農業農村局技術推廣研究員溫春爽說,大豆、玉米的除草劑用藥有著很大的差異,一些防治譜較寬、土壤殘留期較久的除草劑很容易對彼此造成“誤傷”,不僅影響產量,還可能耽誤來年的間作種植。
為此,南和區總結了一套方案:一是選用高效除草劑進行部分混用,綜合快速除草;二是采取物理措施,避免兩種除草劑互相傷害。根據國內目前較為成熟的除草程序,6月上旬,苗前噴灑大豆玉米都適用的除草藥劑,由于選種時選用的是生長周期基本相同的大豆和玉米品種,7月初,大豆玉米就可以統一進行苗后除草,一次作業,各自用藥,除草效率顯著提升。
讓農民用最合適的技術種出更多的糧食。河北充分發揮專家團隊、推廣隊伍、科技專員三支力量,將省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專家和農技推廣、植保植檢、種子管理的技術骨干,以及137個縣級糧食科技服務團、1766個鄉鎮科技服務站、4.5萬名村級科技專員,全部納入技術服務體系,打通技術服務“最后一公里”,確保責任到人、到地塊。
綠色轉型,引領糧食生產提質增效
在故城縣精宇家庭農場,一條條黑色的滴灌帶好似毛細血管,均勻地鋪在麥田里,將水精準送達各處。
“淺埋滴灌技術使用起來省水又省工,實現了從‘大水漫灌’到‘精準澆灌’的轉變?!惫食强h精宇家庭農場負責人王桂勇說,傳統的澆地方法既費時又費力,用上淺埋滴灌技術,一個人可以看管好幾個井,水肥一體化還能讓肥料直接灌溉到麥苗根部,減少肥料揮發,促進小麥苗壯根強,增產可達10%以上。
淺埋滴灌是在大田作物種植區,把滴灌帶覆土淺埋固定,以滴灌形式將水肥均勻地輸送到農作物根部。這一技術最大的優勢就是節約水資源。
“淺埋滴灌可以減少土壤表面蒸發,畝均節水在60立方米左右。”故城縣土肥站站長楊洪介紹,該縣積極推進高效節水灌溉項目,在小麥、玉米一年兩熟或其他大田作物生產中,重點實施淺埋滴灌、微噴等,不僅減少了地下水消耗,還提高了水肥利用效率。
作為全國糧食主產區之一,河北農田灌溉用水占全省用水總量的60%以上。近年來,省農業農村廳加大高效節水灌溉技術推廣力度,實施滴灌、淺埋滴灌、膜下滴灌等高效節水灌溉,實現穩糧與節水“雙贏”。
去年秋收時節,寧晉縣換馬店鎮東棗村的玉米地里,借助北斗衛星導航定位,大型玉米聯合收割機將成排的玉米植株卷入“腹”中,不一會兒,機身倉儲顯示已經裝滿。
“種糧挑上‘金扁擔’,越來越帶勁兒了?!睂帟x縣科優糧食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柳義龍說,在地頭,合作社還建立了農作物病蟲監測站,隨時監測農田苗情、墑情、病情、蟲情,預測預報病蟲發生種類及趨勢。
寧晉是河北第一產糧大縣,全年糧食產量在90萬噸以上。如今,現代化農業智能設施已廣泛運用到小麥、玉米生產管理中:北斗導航、無人駕駛、墑情監控、環境監測等信息技術已不鮮見,糧食生產逐步實現標準化、機械化、智能化。
2022年,河北小麥和玉米機收率分別達到99.8%、83%。在18個縣開展了糧食作物全程機械化關鍵環節示范推廣,推行收獲、整地、播種“一條龍”技術模式,提高農機作業效率和質量。
提質增效是“裝好糧”的重要路徑。河北加速推動農業生產方式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大力發展綠色、優質、高效模式,提升機械化生產水平,引領全省糧食生產實現增效增收。
石家莊市藁城區是省內區縣中種植面積最廣的大豆繁育示范基地。“通過實施測土配方施肥,開展病蟲草害綠色防控等綠色生產技術,去年大豆畝產達到500多斤?!北P算起種植大豆帶來的收入,石家莊兵文家庭農場負責人馮兵文臉上滿是笑容。
2022年,藁城區積極開展大豆綠色高質高效行動,聯合河北省農科院、河北省大豆產業技術體系創新團隊,示范總面積接近2萬畝。推行測土配方施肥,開展病蟲草害綠色防控,利用無人機飛防、大型噴藥機作業,實現化肥農藥使用量零增長。
圍繞保障糧食和油料等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2022年,河北以綠色發展為導向,聚焦小麥、玉米、大豆、花生等主要糧油作物,在35個縣(市、區)開展糧油綠色高質高效行動,帶動糧油作物大面積均衡增產和效益提升。
今年,河北將繼續在23個縣(市、區)開展小麥綠色高質高效示范建設,通過集成推廣高產高效、資源節約、生態環保技術模式,實現示范區單位面積化肥農藥用量低于當地平均水平,病蟲害綠色防控全覆蓋、危害損失率控制在5%以內,帶動示范縣節本增效5%以上的目標。(河北日報記者郝東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