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農歷二月初二,龍抬頭。這天起,萬物復蘇,人們在和煦的暖陽下,剪頭發、吃龍耳、賞春花……這一天,民間有眾多習俗,一起來了解↓
2022年3月4日,在河北省邢臺市南和區和陽鎮一家理發館,理發師在為小朋友“剃喜頭”。通訊員張馳攝
二月二,剃龍頭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二月二可謂“中國傳統理發日”, 民諺云“二月二剃龍頭,一年都有精神頭”。因此每逢這一天,家家理發店都是顧客盈門。孩子“剃喜頭”,健康長大,出人頭地。大人“剃龍頭”,辭舊迎新,鴻運當頭。
二月二,龍星出
“龍抬頭”源于古人對天文的觀測和想象。青龍七星中的“龍角星”在春天來臨時最先出現于地平線,成為春到人間的標志。
新華社發(周鳳連 攝)
二月二,春耕節
二月二處在雨水、驚蟄、春分節氣之間,此時節,春回大地,萬物復蘇,春耕從南到北陸續開始。因此,又被稱為“春耕節”“農事節”,“二月二,龍抬頭,莊稼院,盼豐收”,“二月二,龍抬頭,大家小戶使耕牛”,這些民諺都形象地描繪了人勤春早、生機勃勃的農耕畫卷。
新華社發(孫中喆攝)
二月二,吃龍食
為取吉利,二月二這一天民間飲食多以“龍”為名,吃水餃叫“吃龍耳”,吃米飯叫“吃龍子”,吃餛飩叫“吃龍眼”,吃面條叫“扶龍須”, 吃油炸糕為“吃龍膽”, 吃麻花為“啃龍骨”,餅也做出龍鱗狀來,稱“龍鱗餅”。此外,“二月二吃豆豆”,不少地方當日還有炒豆子、吃豆子習俗,寄托了人們祈龍賜福,盼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的美好愿望。
二月二,引龍回
驚蟄節氣前后百蟲復蘇,引龍驅逐。明朝時,二月初二“各家用黍面棗糕,以油煎之,或以面和稀,攤為煎餅”,用以“引龍,蟲不出也”,亦可持清香、艾草遍熏家中角落,驅走蛇、蟲及霉味。
二月二,回娘家
北方的一些地區,還有在二月二接已出嫁的女兒回娘家的習俗,所渭“二月二,接寶貝兒,接不來,掉眼淚兒”,表現出父母盼女歸的心態。
二月二,占鰲頭
傳說,農歷二月初三為掌管功名祿位之神文昌帝君的生日。他曾73次化生人間,清廉仁厚,玉帝便讓他執掌科甲,主持文運功名。后人當官求學,便祭拜他。古時小孩子在二月二行開筆禮,表明準備開始正式學習,取“龍抬頭”之美意,飽含父母“望子成龍”“占鰲頭”的期盼。
新華社發(田曉麗攝)
二月二,踏青節
二月二這一天,也叫“踏青節”。相傳從唐代開始,長安的百姓便會在這一天,三五成群到郊外踏青。人們還會還提籃執鏟,去挖鮮嫩的薺菜佐食。
二月二龍抬頭
愿大家都有精神頭!
(綜合新華社、人民日報微博、央視新聞等,編輯鄭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