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商超孩子走丟了怎么辦?近日,河北邢臺內丘縣召開大型商超設置搜尋走失未成年人安全警報系統推進會。
為更直觀展現安全警報系統的可行性,會前,在內丘家樂園商場,從參會人員中隨機抽取了3組人員分別扮演走失未成年人及家長,組織開展實地模擬演練。通過走失預警、快速搜救、智能封控商場等方式,并配合有音頻及人臉識別等技術,響應速度較為迅速,直至找到走失的兒童,每組搜尋均在3分鐘以內完成。推進會上,扮演者對參加本次活動的感受進行了分享交流,紛紛表示現場工作人員反應迅速、機制運行暢通,切身感受到了此項機制的必要性和有效性。
(資料圖片)
“該系統以人為本,先后破解監管責任主體不明和相關安全警報系統缺乏統一標準這兩個監督瓶頸問題。”全國人大代表齊秀敏認為,檢察機關能夠創新探索,使新法的相關規定在各大型商超得到落實落地,充分彰顯了社會責任感和司法智慧。據悉,邢臺市檢察系統將推進此項機制在各地商超的全覆蓋。同時對醫院、圖書館、景區、車站、碼頭等其他公共場所進行謀劃機制設計。
河北日報資料圖
【新聞多一點】
兒童走失高發場所有哪些?兒童走失后怎么辦?哪些做法是錯誤的?相關知識,一起來了解。
兒童走失高發場所有哪些?
商場:很多家長都喜歡帶著孩子去逛商場,可是在家長專注于選購商品、試穿衣服時,你的孩子很可能成為不法分子的目標。
公園:公園場地開闊,人員眾多,孩子很容易走失。
車站:節假日的車站,各色人等混雜其中,家長需要特別警惕孩子走失。
游樂園:孩子容易在喜歡的游樂設施或玩具店旁邊逗留,待家長發現的時候,孩子往往已經走失在洶涌的人潮中。
兒童走失后怎么辦?
與孩子走失后,家長應保持冷靜,第一時間撥打110報警,并返回剛才與孩子失散的地方,沿路尋找孩子。
如果是在商場、游樂園等地方與孩子走失,應迅速前往服務臺,用廣播進行尋人播音。
拿出孩子照片,詢問走失地段周圍的群眾是否有看到過孩子。
保持手機暢通,以免孩子打電話回來。
利用網絡,發布微博尋人、網貼尋人、微信尋人等。
撥打電臺的熱線電話尋人,呼吁市民多加注意。
哪些做法是錯誤的?
錯誤一:不足24小時不能報警
網上流傳這樣一種說法:失蹤不滿24小時,報警也沒用,警方不會受理。
危害:錯過了最佳偵查時機。孩子萬一是被拐,以現在交通便利程度,24小時后,很可能孩子已經在千里之外了。
正確做法:一旦發現兒童失蹤,第一時間撥打110報警!
公安部從來沒有兒童失蹤24小時才能立案的說法,相反,對于立即開展偵查工作是有明確規定的——早在2010年3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聯合下發《關于依法懲治拐賣婦女兒童犯罪的意見》中規定,接到兒童失蹤或者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八周歲的婦女失蹤報案的,經審查,符合管轄規定的,公安機關應當立即以刑事案件立案,迅速開展偵查工作。
錯誤二:只記家長電話
為了讓孩子萬一遇到情況能聯系上家人,好多父母從孩子會教孩子背父母的手機號。
危害:突發情況下,成年人尚且難以保持冷靜,及時回想到平時的“常識”應對,兒童更因為缺乏應對經驗或突然受到驚嚇而懵掉。現在家人一般使用的是手機,號碼常為11位,極度緊張情況下,可能回想不起來,或出現記憶混亂。
正確做法:除了讓孩子熟記家人的手機號碼外,還應該不斷給孩子灌輸“遇事打110”,簡短易記。且110在公眾場合是常出現的標志,容易在記憶中得到強化。遇到問題打給110,警察能提供的幫助可能更及時。
錯誤三:教育孩子“別和陌生人說話”
一般家長會教育孩子“別和陌生人說話”,這種教育在防止被拐賣效果上微乎其微,反而會帶來一些意想不到的問題。
危害:可能導致孩子不善交際,性格冷漠內向,甚至是真正遇到危險時,難以向他人尋求幫助。
孩子其實無法真正識別“陌生人”與“熟人”。“我是你爸爸同事,他今天有事兒來不了,我來接你回家”,或陪孩子嬉戲了一會兒的陌生人,在孩子的認知里都可能變成“熟人”,而未長時間生活在一起的親屬,如爺爺奶奶,在孩子的世界,可能就是“陌生人”。同時,熟人犯罪也屢見不鮮。
正確做法:幫助孩子建立安全人員名單——哪些人是可以信賴的:警察、消防官兵、公共場合穿制服的工作人員等。
(綜合自燕趙都市報、人民網等,編輯高小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