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務品牌培訓讓我成了“香餑餑”
(資料圖片)
——在遷西縣楊家峪村看技術“新農人”就業
【求職人】
遷西縣漢兒莊鎮楊家峪村村民 陳玉通
【求職經歷】
2月10日7時許,50歲的陳玉通開著農用車趕往鄰村尖山峪村,去為當地栗農的栗樹剪枝。
“板栗產量高不高,剪枝很關鍵。有了這門技術,忙的時候我一天能掙300元?!卑橹r用車的“突突”聲,陳玉通高聲對記者說,“以前,只能靠著種板栗掙點辛苦錢。現如今,吃上了技術飯,掙上了兩份錢?!?/p>
說起自己技術員的這份新工作,陳玉通娓娓道來。去年夏天,縣里舉辦了“栗鄉新農人”勞務品牌培訓活動,農業專家到村里手把手地傳授新技術,新技術使栗樹創面小、樹枝營養好,產量自然高。
“學了新技術,家里30畝栗樹增產近千斤,我也成了‘香餑餑’。剪枝工作已經排到了3月底。農閑變農忙,家門口就能就業,再也不用四處奔波著打工了?!闭f話間,陳玉通來到了村民的板栗園,拿起剪刀開始干活。
哪枝該剪、哪枝該留,一平方米留多少枝條,剪枝角度怎么選……陳玉通手法專業,附近好幾個村的農民趕過來請教。面對大家的提問,他都耐心地一一講解清楚。
“剛開始用新技術,不少村民心里犯嘀咕。后來,鄉親們看我增收了,都跟著我一塊學技術?,F在,我們20多人組成了‘栗鄉新農人’技術隊,為遷西以及秦皇島、北京、山東等地的栗農服務。”陳玉通說。
臨近中午,陳玉通收拾好工具,開車回家。“今年,剪枝嫁接能干五六個月,能掙四五萬元,做新農人‘真香’呀!”在路上,陳玉通跟記者算著收入賬,眉眼間笑意滿滿。
“張主任,我想著不能總躺在老品種上過日子,能不能約專家來村里看看,研究研究新品種。”到家后,陳玉通撥通了遷西縣人社局就業服務中心主任張學明的電話。張學明把陳玉通的想法記在了本子上,電話中他笑著說:“老陳是嘗到了甜頭,勁頭真足!”
【幫扶實招】
遷西是板栗大縣,全縣栗樹栽植面積75萬畝,人均超百株。立足資源優勢,該縣打造“栗鄉新農人”勞務品牌,培育具備新理念、掌握新知識、擁有新技能、從事新業態的“新農人”。
眼下,趁著栗農剪枝的時節,張學明忙著聯系縣職校等就業培訓定點機構的專業講師,深入田間地頭,開展板栗栽植、剪枝、存儲等培訓活動,推動勞動力由傳統體能型輸出向技術型輸出轉變。
“今年以來,通過‘栗鄉新農人’勞務品牌建立的縣鄉村三級就業服務網絡平臺,我們廣泛征集栗農需求,已開展技術下鄉、剪枝培訓活動11場次,幫助400余名栗農提升種植技能。”張學明說,同時,通過培訓活動,進一步了解栗農、栗商發展瓶頸,從穩崗就業、返鄉創業及金融扶持等方面提供精準幫扶。(河北日報記者師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