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作家協會會員王英
記錄有血有肉的故事 讓烈士精神世代傳揚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王英(左)和冀中回民支隊的老戰士。受訪者供圖
好人名片:王英,1970年8月出生,河北省作家協會會員,河北獻縣樂壽鎮日新御景小區居民。作為民族英雄馬本齋的同鄉,2019年初,王英立志要為冀中回民支隊寫一部紀實作品。四年多時間里,她跑遍大半個中國,行程6萬多公里,尋訪了30多位冀中回民支隊戰士和60多位知情者。2022年9月,王英罹患乳腺癌,但她卻樂觀面對,準備等化療結束后,繼續踏上尋找老英雄的旅途。2022年12月,王英入選“河北好人榜”。
“二月二龍抬頭的好日子,上午10點,終于在干休所見到了冀中回民支隊參謀長的后人……”2月21日,在化療的間隙,王英乘火車到成都采訪老英雄的后人。采訪結束后,她在朋友圈興奮地分享著自己的心得。
“只要身體條件允許,我一定會走完屬于自己的‘長征’。”談及尋訪英烈及其后人的事情,王英目光堅定,“我得趕緊治好病,我還有那么多活兒沒干完呢!”
記者:您是怎么想到為冀中回民支隊的英烈們寫書的?
王英:我是在40歲的時候才開始寫作的。此前,我喜歡看書、寫作,但從沒想到自己也能成為一名作家。有一次,我在一本文學期刊上看到一則征文啟事,不知怎么就激起了創作欲望。在那次大賽上,我的作品獲得了三等獎。
從那時開始,我就開始用“王小丫”的筆名寫作,此后我的作品多次獲獎,還入選了各種散文選本。2018年8月,我參加了魯迅文學院河北作家班的一個創作計劃,得到了深入采寫馬本齋英雄事跡的任務。
在搜集冀中回民支隊各種資料的過程中,很多冀中回民支隊戰士的形象,越來越清晰地出現在我的腦海里。“馬旋風”“馬老虎”“小球兒”“金鉤兒”……單從戰友們給彼此取的綽號里,我就能看到一個個性格迥異、飽滿鮮活的人物。另外,我從史料中獲知,還有一支渤海回民支隊,同樣英勇善戰,威震敵膽。這兩支回民支隊的英雄壯舉,讓我深感震撼、深受教育。隨著掌握的資料越來越多,我產生了要為這些英雄寫書的念頭。
做這樣的決定,我知道不僅需要激情與熱血,更需要堅持與付出。
記者:尋訪老英雄的過程中,您遇到了哪些困難?
王英:在這個過程中,我面對的第一個問題,就是隨著歲月的流逝,參加過當年戰斗的冀中回民支隊的英雄們,即使健在,也都年事已高,并且定居在全國各地。當然,這不是最大的困難,當時我面臨的最大的困難,是如何找到這些老英雄。
為此,我想盡一切辦法,自己發布征集信息,發動身邊朋友幫助擴散。有一年快過年的時候,我終于從衡水一位朋友那里獲知了一條線索:有一位冀中回民支隊的老英雄在原蘭州軍區干休所生活。
剛過完年,我就趕到蘭州,見到了這位96歲的老英雄。老人告訴我很多當時和戰友們戰斗、生活的細節,這些都是無比珍貴的創作素材。
從那以后,我打聽到一位又一位冀中回民支隊老英雄的信息,我的足跡到達新疆、寧夏、廣西、河南等幾十個省份。
每一次成功尋訪,對我來說都很“幸運”。因為老英雄們的年紀太大了,這也讓我有一種緊迫感。每次采訪,我都會全程錄音錄像,留下寶貴的資料,還要請老英雄們打下手模。
記者:采訪中有哪些讓您感動的事情?
王英:感動的事情很多。在保定一個鄉村,我見到了一位94歲高齡的冀中回民支隊的回族女戰士。我發現這位老人的右臂上文著一朵梅花,我一直犯嘀咕,這么大歲數的老人,怎么會有文身呢?原來,這朵梅花是為了在戰斗犧牲時,方便辨認身份的標志。這朵梅花,讓我近距離感受到這些老英雄當年的悲壯:那是何等的英勇無畏,隨時準備著為了國家和民族而慷慨赴死。
在保定蠡縣桑園鎮了解當年“桑園突圍戰”的經過時,我幸運地找到了村里年紀最大的一位老人。老人說,當年因為丈夫在鄰村教書,自己聽到槍炮響了一天,實在是放心不下,所以就冒險出村了,結果在交通溝里,她看到了一位位犧牲的戰士。事過多年,老人仍舊痛惜不已:“都是年輕人呀,他們都是好孩子!”
像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一次次出發,一次次尋訪,越來越多鮮活的畫面浮現在我的腦海里,這讓我找到了做這件事的意義。
記者:在尋訪途中,您被確診為乳腺癌,當時您有沒有想過放棄?
王英:其實我沒有時間想那么多。去年10月,在出差的間隙,我被查出乳腺癌,需要做化療。剛開始化療的時候,我特別難受,吃不下飯,后來可以吃飯了,就逼著自己吃。
我也擔心過患病不能繼續尋訪,可一想起那些老英雄的事跡,就覺得自己還有使命沒完成。我有親友是治療腫瘤的專家,也跟著學習了很多相關知識,而且現在有很多先進的治療手段,我還是很樂觀的。
現在我最掛念的,還是我沒有完成的“長征”。我目前已經尋訪到了30多位老英雄,又新掌握了好幾位老英雄的信息,所以我必須得趕緊治好病,走完屬于我的“長征”。(河北日報記者 劉冰洋)
關鍵詞: 回民支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