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22日,2月22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主辦,中國社會學院考古研究所等承辦的“2022年中國考古新發現”在北京揭曉。其中,河北省尚義縣石井鄉的四臺遺址成功入選。四臺遺址是近年來河北省西北地區所挖掘發現的面積最大且出土文物保存完整的大型遺址,據專家的初步估計,其距今約有10000余年歷史,為中國北方舊、新石器時代過渡研究提供了典型和直接的證據。那么,在這悠久的歷史中,新舊石器時代北方人類是如何生存的?萬年前的村落又是什么樣的呢?
(資料圖片)
發掘區局部
筒形罐殘片(一期)
四方臺遺址面積約15萬平方米,其地處壩上草原的南緣,是一處新石器時代早中期遺址,目前已發現房址40余座。已出土了陶、石、骨、貝類遺物800余件,經專家鑒定已區分出5種年代不同的文化遺存。其中反映出的區域特征突破了以往我國北方區域考古學文化的認識,為我國北方地區新石器時代中期考古學文化研究增添了新的元素。
石葉(一期)
四方臺出土的器物以壓印紋筒形陶罐、陶板狀器、細石葉石器等為典型代表,這些器具展現了人類從舊石器時代的流動性方式到群體棲居方式的發展轉變。陶器中出土的筒形罐、板狀器等生活器具,功能上集炊具、存儲、汲水等功能。同時出土的磨棒、石磨盤等工具,證明該地的古人已經開始了馴化農業,是北方旱作農業起源的實證。透過這類器具,不難發現當時萬年前的四方臺居民已基本掌握日常的勞作生活以及基本的生產方式。
鋸齒刃刮削器(一期)
17座半地穴房址,面積8~12平方米,房內有灶臺、房外有斜坡門道,房址地面上還有經過加工的器具。這些“現代”居住特征,實證了北方地區早期定居村落的出現,展現出人類生存方式從舊石器時代的流動性棲居到新石器時代早期逐漸定居的發展轉變。
其中還發現了陶、骨、角器以及動物骨骼粟、黍和小麥族等作物的遺存痕跡,說明當時的四方臺居民已經基本掌握了農作物的耕種方法。有的住,有的吃,這些文物讓我們仿佛能穿越歷史,窺見當時古人曾經生活、勞作的場景,從打制石器到磨制石器的轉變,深刻詮釋和展現了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的過渡,成為了證實歷史的重要證據。
戳印圓圈紋陶片(一期)
河北省尚義縣四臺遺址中不同器具、用具體現了中華文明多元一體、兼收并蓄、綿延不斷的優秀特質,更加說明了中華文明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但考古研究不是一蹴而就的,考古工作是一項重要的文化發展事業,四方臺遺址目前已挖掘和探測約15萬平方米,初步發掘6個遺址坑跡,在一個屋坑內還發現了多具集中存放的遺骨,具體遺骸身份以及為何處于這個遺址內,當時的喪葬方式等等方面問題,還需等待著學者和專家們的進一步探究與考察。通過對文物遺跡的探究,才使得中華民族發展歷史和中華文明的瑰寶展現在我們眼前,我們仍需不斷加強對考古事業的研究與考察,不斷了解早先人類的特殊智慧,將考古事業的發展推向一個新高度。
(縱覽新聞客戶端綜合中國新聞網、央視新聞客戶端、河北日報、河北省文物局官網等,編輯 吳文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