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消費者權益保護日即將到來
作為消費者
(資料圖)
難免為一些消費陷阱所困擾
熟知消費“套路”
練就“火眼金睛”
遇到消費誘惑,先別上頭
認真分辨
知己知彼
方能完美避坑
↓↓
●名為“敬老”實則“坑老”
近年來,一些不法商家利用信息不對稱、老年人認知能力較差等特點,設置花樣繁多的消費陷阱騙取老年人錢財,使老年消費問題越來越突出。
>>“患者”現身說法,忽悠老年人購買保健品
>>名頭吹噓,“包治百病”,夸大宣傳
>>以免費體驗、免費抽獎等為誘餌吸引老年人消費
>>親情關愛,殷勤上門……溫情攻勢,難以抗拒
>>養老健康投資、高額理財投資、收藏投資……“高額回報”沒那么簡單
>>打著“專利、高科技、綠色環保”等旗號,實則以質次價高的商品誘騙老年消費者
>>廉價旅游往往是推銷和強制消費的前奏
【“打怪”指南】熟知這些套路,見招拆招。老年人看病開藥要到正規醫院,不貪便宜,不輕信花言巧語。家人也要提高防范意識,給予老年人更多的人文關愛,才是針對老年人最好的消費“避坑法寶”。
↓↓
●誘導未成年人“探奇”消費
近年來,一些不法商家利用未成年人認知能力弱、自我保護意識不強的特點,通過虛假宣傳、誘導消費等方式設置消費陷阱和套路,騙取未成年人的錢財。
>>制造“粉絲經濟”“飯圈文化”,使未成年人深陷其中
>>推出“珍藏版”“紀念版”“稀有版”等“饑餓營銷”的方式誘導未成年人高額購買卡片等低價值盲盒商品
>>一些平臺和主播以各種方式誘導未成年人參與直播打賞
>>誘導網絡充值消費
【“打怪”指南】家長應引導孩子樹立正確的金錢觀、消費觀;同時保管好微信錢包、支付寶的支付密碼以及銀行卡賬號、密碼等信息。家長更要以身示范,成為孩子健康成長的引路人。
↓↓
●看得見 摸不著!直播帶貨套路多
中消協發布的《2022年“雙11”消費維權輿情分析報告》顯示,直播銷售亂象成為消費者維權焦點之一。
>>設置劇情,誘導消費
>>假冒偽劣,以次充好
>>貨不對版,取證困難
>>虛假促銷,夸大宣傳
>>博人眼球,數據造假
>>口頭承諾,難以兌現
【“打怪”指南】作為消費者,要提升法律意識,注意風險防控,在直播間購買產品時,要注意留存截屏、錄音、錄像等相關憑證,以便維權。
↓↓
●花不完 討不回?預付款消費的“愛與恨”
預付款消費作為一種商業營銷方式,廣泛存在于美容、健身、餐飲、家政服務、商場超市等領域,與消費者上演“愛恨情仇”。
>>不簽訂合同,不講明規則
>>充值越多,優惠越大
>>歇業倒閉,商家蹤跡全無,消費者退款維權難
>>“定金”與“訂金“傻傻分不清楚
【“打怪”指南】在進行預付款消費時,消費者要特別注重事前防范和事后投訴維權。不要選擇預付款數額過多、時間過長的服務項目,避免一次性投入過高而承擔不必要的風險;向商家索要票據、發票、信譽卡,一旦發生糾紛,可憑以上證據保護自己的權益。
↓↓
●打折、促銷?傻傻“算不清楚”
各大商家的秒殺、打折、優惠券、滿減紅包等各種促銷手段存在于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讓消費者“傻傻算不清”。
>>先漲價后降價
>>明降暗升,虛假打折
>>虛構“原價”,隨意標注價格
>>打折促銷商品,概不退換
>>捆綁銷售,滿減優惠,套路重重
>>返券消費刺激消費者入循環消費套
【“打怪”指南】消費者要理性參與,貨比三家,從信譽度、成交記錄、評價詳情等多方面對賣家信譽進行評估。對于甩賣、清倉、最低價等優惠打折的商品,要對比平時銷售價格,甄別“低價”是“真實惠”還是“設套路”,警惕價格陷阱。
↓↓
●低價吸引 中途洗腦!醫美套路防不勝防
美容機構為了謀利益,誘導、欺騙不明就里的愛美者,讓消費者求美不成反“受傷”。
>>低價吸引,中途洗腦,“漫天”收費
>>超有效期余額概不退還
>>單方約定醫美手術費、醫療費等一律不退
>>設置嚴苛附加條件推卸自身責任
>>退款時按照商品和服務的原價抵扣費用
>>美容院有唯一解釋權
【“打怪”指南】醫美之前既要“想清楚”,不盲從、不跟風;也要“看清楚”,充分了解信息和風險。與“變美”相比,安全與健康才更重要。
消費者是自家“錢袋子”的第一責任人,不貪圖便宜,科學、理性、謹慎消費,養成保留相關原始記錄的習慣,一旦發生消費糾紛,在無法與商家達成一致時,應及時向有關部門投訴,撥打12315、12345熱線進行投訴舉報,或者通過法律途徑,依法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心明眼亮
不讓消費“餡餅”變“陷阱”
關于消費維權,你還知道哪些高招?
不妨來分享
一起完善這則避坑指南
(河北新聞網綜合中國互聯網聯合辟謠平臺、工人日報、中工網、中國經濟網、中國日報網、時代周報、瀟湘晨報、新民晚報、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等,編輯/閆漪)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