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見家家插楊柳,始知今日是清明
(相關資料圖)
北京時間4月5日9時13分
我們迎來二十四節氣中的清明
清明既是反映自然界物候變化的節氣
又是我國傳統民俗節日
此時正值仲春、暮春之交
桃花綻放,楊柳青青
鶯飛草長,風輕雨潤
處處給人清新明朗之感
“清明”由此得名
圖片來源新華社
我國南方地區此時已呈氣清景明之象,北方開始斷雪,氣溫上升,春意融融。清明不僅是祭奠先人的時節,也是緬懷先烈的重要日子,它寓意著一種思念、一份緬懷。
圖片來源新華社
清明·由來
清明演變成紀念祖先的節日與寒食節有關。漢代稱寒食節為禁煙節,這天百姓人家不得舉火,到晚上才由宮中點燃燭火,并將火種傳至貴戚重臣家中。后來,清明節還吸收了另外一個較早出現的節日——上巳節的內容。上巳節古時在農歷三月初三日舉行,主要風俗是踏青、祓禊(臨河洗浴,以祈福消災)。
約從唐代開始,人們由于清明上墳都要到郊外去,在哀悼祖先之余,順便在明媚的春光里騁足青青原野。因此,清明節也被人們稱作踏青節。宋元時期,清明逐步形成一個以祭祖掃墓為中心,將寒食風俗與上巳踏青等活動相融合的傳統節日。
清明·三候
>> 一候
桐始華。清明來到,白桐花開,清芬怡人。
>> 二候
田鼠化為鵪。田鼠因烈陽之氣漸盛而躲回洞穴,喜愛陽氣的鳥兒則開始出來活動。
>> 三候
虹始見。清明時節多雨,故而彩虹出現。
清明·習俗
>> 祭拜與掃墓
掃墓,原本是清明的前一天(或前三天)寒食的習俗,唐宋以來逐漸合并于清明,才成了清明節的習俗,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
>> 踏青
又叫探春、尋春、郊游,就是腳踏青草,在郊野游玩,觀賞春色。清明時節,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好時節。
圖片來源新華社
>> 戴柳插柳
古時,人們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預報天氣、預測年成好壞等。戴柳,將柳枝編成環戴在頭上。清明插柳,除了辟邪祛災、祈福迎祥之外,還有紀年華之意。民間有“清明不戴柳,紅顏變皓首”之說,婦女戴柳,有對青春年華的珍惜與留戀之意。
>> 蕩秋千
蕩秋千是中國古代清明節習俗。古時的秋千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栓上彩帶做成。后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秋千。秋千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 放風箏
風箏又稱“紙鳶”“鳶兒”。古人相信若生病可將病況寫或畫于風箏上,將風箏在空中放飛后把拉線剪斷,疾病災難便會隨風箏一起飛走。后來,風箏亦逐漸發展成廣為流行的郊游娛樂活動。
清明·養生
清明還是一個重要的養生節氣。在這段時間里,如何養生才能達到強身健體、防病長壽的效果呢?
>> 吃:兩多一少很重要
多吃“柔肝”的食物。中醫學認為“春與肝相應”,清明時節應多吃“柔肝”的食物,飲食宜溫,以清補為主。如薺菜、山藥、菠菜、韭菜、銀耳、大棗等。
多吃“祛濕”的食物。由于清明雨多濕氣較重,在飲食上要注意選擇一些溫胃祛濕的食物,如白菜、蘿卜、芋頭等。
慎吃“生發”的食物。中醫認為,清明正值肝陽上升時節,故不宜進食竹筍、咸菜、雞、海魚等“發物”。有慢性病的人要忌食。
>> 喝:兩種養生茶可常喝
清明時節,咬青品茗散郁熱,兩款清明養生茶,大家不妨多喝一喝。
黃芩茶
做法:黃芩6克,綠茶3克。將黃芩用200毫升水煮沸,然后沖泡綠茶,5-10分鐘后即可飲用。
功效:清熱燥濕、瀉肺火、解毒、利尿、降壓、鎮靜等。
桂圓紅棗茶
做法:劃開的紅棗、桂圓各5顆,用沸水沖泡。
功效:補心脾、益氣血、安神、潤肺,主治倦怠無力、失眠健忘。
>> 穿:被發緩形
中醫建議清明時節“被發緩形”。“被發”就是指該生發時就不要有約束。要做類似于不把頭發扎起來,而隨其披散著的事情,以此適應生發之機。“緩形”就是在形體上也不要有約束,穿著寬松的衣服。
>> 住:夜臥早起
春天重在生發,不能總睡覺,以免阻礙身體氣機的生發,要盡量做到夜臥早起。當然,這里的晚睡并不是熬夜,早起也非“起得比雞早”,而是相對于冬天的早睡晚起而言,適當地晚睡早起能讓人神清氣爽。
>> 行:多動少靜
清明自然界陽氣升發,養生重點在養陽,關鍵是要多“動”,切忌“靜”,不可閉門不出,更不可坐臥太久。
清明·賞詩
不忘先祖、不負先烈
為逝去的親人
獻一束花,敬一杯酒
向以血肉之軀捍衛祖國尊嚴
用寶貴生命換來我們安寧的英烈致敬
敬過往,致明天
讓我們不負春光
珍惜每個今天
心懷感恩,篤定向前!
(綜合自新華社、央視新聞、人民日報、工人日報等 編輯:劉昀)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