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日前,《清東陵文物保護規劃(2022-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已經國家文物局批復同意并經河北省人民政府批準予以公布。作為清東陵文物保護工作的法律性指導文件,《規劃》明確,將文物保護與民生建立聯系,在文物保護過程中,緊密依靠人民群眾,站穩群眾立場,使群眾共享文物保護的積極成果。
歷史文化是城市的靈魂,傳承歷史文脈,既要推進文物合理適度利用,又要處理好城市改造開發和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的關系,切實做到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使文物保護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眾。
此次《規劃》公布,充分體現了文物保護與利民惠民的統一。據介紹,目前清東陵陵區范圍內有22個行政村,2萬多居民,陵區內村莊眾多,既是保護區又是居民區,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與文物保護交織在一起,息息相關。為更好地處理文物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關系,《規劃》調整、確定了清東陵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的區劃范圍及坐標,保護范圍增加了一般保護區,進一步加強文物本體及緊鄰周邊的保護,建設控制地帶從原有的兩級調整為三級。
清東陵保護區管委會規劃建設局局長王權介紹,建設控制地帶調整為三級,目的是為了分區分級布局產業經濟,更好地服務民生。比如,一類建控地帶是文物周邊與緊鄰區域,該范圍通常以文物資源、特色民俗等展覽展示內容為主;二類建控地帶與文物區有一定距離,該區域規劃則以餐飲、民宿等服務項目為主;三類建控地帶為清東陵服務基地及周邊,可以大力發展優質文旅產業,以產業發展帶動民生建設。
此外,《規劃》在最大限度上保障廣大群眾生產生活和經濟發展的同時,讓群眾參與到保護中來。“清東陵周邊村落大部分由原來守陵圈發展演化而來,這些守陵人家普遍有很強的文物保護意識。”王權介紹,為更好地讓群眾參與到清東陵的保護中來,他們將嚴格落實《規劃》要求,通過開展日常宣傳引導工作,鼓勵公眾積極參與文物保護工作,并通過展陳、出版、電子傳播、學校教學活動等,提高公眾文化遺產保護意識,讓當地群眾在保護文物過程中謀求發展。
歷史文化遺產活態保護,是讓文物保護成果更多惠及于民的最佳模式。“我們將嚴格按照《規劃》要求,按年度編制專項規劃,發展文物數字內容新業態,陸續實現清東陵的全體系、全范圍、全方位展示,完善展示系統和平臺,把清東陵古建筑、館藏文物等珍貴資源完美呈現給群眾。”王權說。
河北省文物局相關處室負責人表示,這些展覽展示系統和平臺打造完成后,將通過鼓勵扶持各類經營主體,充分利用清東陵豐富的文物資源,創新內容、模式和業態,打造高質量文旅產業體系,讓文物保護成果更好地惠及民生。同時,通過推介清東陵古建筑、文物考古領域研學旅行,體驗旅游和精品旅游線路等,開展與文物內涵相適應的文化旅游項目及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建設,實現文化旅游業和民生的良性互動、共贏發展。(河北日報記者史曉多)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