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援疆路,累累援疆果。
2020年初,河北省保定市第九批援疆干部人才接過對口援建的接力棒,西出陽關,來到地處天山南麓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二師鐵門關市,開啟了對口支援之旅。3年多來,一批批產業項目加速推進、一項項民生工程建成投用、一處處工業園區日新月異……“保定元素”猶如一枝妙筆,在古絲綢之路上這處雄關的經濟發展圖景上“繪”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4月26日,保定市援疆工作前方指揮部被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授予“第十批省市援疆工作先進集體”稱號。
(資料圖)
位于鐵門關市經濟開發區的產業園。
“造血”項目帶來真金白銀
一邊是加緊建設的工地,一邊是忙碌生產的車間。4月25日,筆者走進鐵門關星宇信達紡織有限公司,機器轟鳴的車間內,擋車工來回穿梭,正處高效工作模式,一股開足馬力趕訂單的干勁撲面而來。
作為保定重點援疆企業,星宇信達于2017年入駐鐵門關經濟開發區。截至2022年底,累計實現產值30億元,為當地提供300多個就業崗位。
星宇信達紡織有限公司生產車間。李慧英 攝
星宇信達紡織有限公司生產車間。李慧英 攝
38歲的木合特爾·雅克甫是庫爾勒人,在星宇信達工作5年多,憑自身努力從一名技術工人成長為管理人員,月工資5000元,包吃包住還有三險。2019年,他在庫爾勒市買了房,還把妻兒從老家尉犁縣接了過來。
“這里不僅原料成本低,還有用電、稅收、運輸等方面優惠政策,每生產一噸高支紗就可多出1000元收益。來到新疆,企業有更大的發展空間。”星宇信達總經理顧輝介紹,公司二期30萬錠高端針織氣流紡項目正在籌建,項目總投資3.2億元,建成后將具備年產32織棉紗8000噸、20織棉紗12000噸的生產能力,銷售收入4.62億元,提供就業崗位500多個,納稅近千萬元。
如何發揮好新疆和保定各自優勢,深化產業合作,實現互利共贏,是一個需要不斷探索循序攻克的重要課題。
保定市援疆工作前方指揮部指揮長米海艦介紹,為推動產業平臺建設、培育壯大特色產業鏈,在河北援疆前指和二師分前指的領導下,保定前指積極謀劃,在鐵門關經開區建設產業園,目前已引進項目9個、投資8億元,加快棉紡、特色農業等產業集聚發展,在當地多渠道拓寬就業空間、多層次提升就業能力的同時,打通保定優勢產業在南疆和中亞地區的廣闊市場。
民生提質增進群眾“福祉”
萬里援疆,民生為重。教育、醫療等民生問題涉及千家萬戶,關乎人民群眾民生福祉和社會穩定,如何讓“傳幫帶”更有效,真正帶出一支高素質人才隊伍?保定給出的答案是:由“輸血”向“造血”轉變,開展組團式援疆。
在鐵門關職業技術學院,有一位傳奇式人物,他三次援疆,兩次擔任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國賽汽修項目領隊,指導學生摘得自治區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一等獎3個、二等獎4個,他就是保定市理工中等專業學校高級技師王小明。2017年,心懷援疆報國之夢的王小明奔赴鐵門關職業技術學院,擔任汽修專業教師。2019年底,他被二次“點將”再赴鐵門關援疆。今年,面對同事的挽留、同學的期盼,王小明選擇了留下,繼續支援鐵門關職業技術學院骨干專業建設。
王小明(右一)給學生們上課。受訪者供圖
王小明(左二)給學生們上課。受訪者供圖
3年來,保定市援疆前方指揮部大力探索組團式教育援疆新模式,先后選派計劃內援疆教師19名、“援藏援疆萬名教師支教計劃”教師11名、組團式支教教師25名、組團式幼兒園支教教師9名,切實提升教育造血功能,推動當地教育高質量發展。
4月25日,距離援疆工作結束還有4天時間,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二師焉耆醫院院長張鋒堅守崗位,站好最后一班崗。援疆3年,她主持開展多學科會診102次,救治成功率達98.3%。
援疆醫生張鋒為當地患者進行術后檢查。受訪者供圖
醫療援疆是服務新疆各族群眾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之一。為提升當地醫療服務水平,保定市援疆工作前方指揮部積極探索新路徑:由保定援疆醫生主持焉耆醫院全面工作,并擔任醫改專班組長,整合1家三級醫院、2家二級醫院和14家團場醫院進行醫共體改革,在2021年全兵團醫共體建設考核中,焉耆醫共體獲全兵團二級醫院第一名、南疆第一名,門診及住院患者滿意度獲全兵團第一。
截至2月份,三批援疆醫生共實施手術926例,參與搶救危重病人365次,開展業務知識講座306場次,參與會診368次,參加義診87人次,開展新技術療法46項。
縣連結對共促鄉村振興
迎著初升的太陽,棉農王咸碧在棉田里辛勤勞作,寸許來高的棉苗孕育著王咸碧一家的好日子。去年,她和丈夫李作國種植了150多畝棉田,收入50多萬元。購置完今年種植所需的肥料、種子、農藥等農資后,夫妻倆還為兒子在庫爾勒市買了套新房。
“以前家里收入來源單一,還要供兒子上學,買房子想都不敢想。2021年,農作物綠色植保專家工作站成立,教我們科學種植方法,每畝棉田增產100多公斤。”王咸碧一邊說,一邊忙著手里的活兒。
王咸碧口中的農作物綠色植保專家工作站,由農業農村部規劃設計院、石河子大學和保定市援疆工作前方指揮部引進的援疆企業奧海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共同組建。
棉農在棉田里辛勤勞作。何萌 攝
“我們依托保定市的產業、技術、管理和人才優勢,結合當地資源優勢和產業基礎,加快農業科技創新和技術推廣,促進職工群眾增產增收。”保定市援疆工作前方指揮部辦公室主任要安然介紹,保定市草莓研究所與二師合作繁育的新品種草莓,已經推廣到6個團場及庫爾勒、和靜、若羌等地,每年繁育優質種苗100多萬株,成為南疆最大的草莓繁育基地。
農作物綠色植保專家工作站專家查看棉苗長勢。何萌 攝
為共同推進鄉村振興,去年,保定援疆前指創新思路,提出“市與團場、縣與連隊”升級版的對口幫扶共建模式——縣連結對幫扶共建。2022年4月16日,保定市和鐵門關市舉辦鄉村振興結對幫扶工作簽約儀式,二師21團8連和保定望都縣結對,共同發展辣椒產業,二師29團4連和保定高陽縣結對,共同發展棉紡產業,二師29團14連和保定高碑店市結對,共同發展香梨產業,對口援疆工作進入新起點。
(河北日報通訊員李慧英 河北日報記者梁韶輝)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