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運動員用木棍敲在地上圓形區域內的尜尖,紡錘形的木尜原地彈起,緊接著被擊向遠方。緊密關注擊尜動作的對手快速跟上,撿起落地的木尜,將其擲回擊尜區域,成功得分,引得觀眾們陣陣喝彩。
這是4月28日在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山灣子鄉舉行的一場打尜比賽的一幕。打尜是當地流行的傳統民間游戲,參賽農民以帶樹皮的木棍和自制的木尜為比賽器材,以農田為賽場,賽得用心,看得開心。
(資料圖)
當日,2023年圍場首屆農民運動會分站賽第二站在這里舉行。該站比賽包括打尜、背口袋接力、打“鴨子”、五人六足、“袋鼠”跳、“采珍珠”、釣魚7個競賽項目和廣場舞、射箭2個展演項目,吸引了山灣子鄉10支代表隊的90余名農民參賽。
“富裕起來的農民也需要通過體育運動強身健體,通過體育比賽豐富業余生活。”圍場教師發展中心副主任趙曉光說,鑒于此,今年,圍場結合首屆全民健身大會工作安排,匯聚有關部門、駐村工作組和社會各界的合力,在全縣范圍內廣泛開展首屆農民運動會比賽。
為讓農民群眾廣泛參與,充分享受趣味體育比賽帶來的快樂,該縣由縣教育和體育局牽頭,以11個學區為依托設置賽區,先舉辦分站賽,充分利用好學校場地,結合農民閑暇和學校假期,以各學區帶動相關鄉鎮農民群眾參加比賽,11月再舉行總決賽。
考慮到各村農民群眾參賽意愿不同,圍場首屆農民運動會既允許各村單獨組隊,又允許臨近村聯合組隊。各站比賽可以在引體向上、摸石過河、拔河、掰手腕、“袋鼠”跳、打尜等項目中選擇5個以上開展比賽,也可以根據本賽區實際,創新制定民俗民間活動規則,設置特色體育項目。
“除了打尜,打‘鴨子’也是深受群眾歡迎的比賽項目?!眹鷪鍪讓棉r民運動會裁判長崔曉奎介紹,這是圍場農民群眾經常玩兒的一種游戲。每場比賽參賽雙方各由兩男兩女共4名選手組成,上下半場各3分鐘,在規定時間內率先將對方隊員全部“打”出比賽場地的一方獲勝;如果半場內兩隊均未將對方隊員全部“打”掉,則以每隊在場隊員多少判定勝負;如在場隊員人數相等,則采用“點球”決勝。
為了更有儀式感,每站分站賽都舉行簡短的開幕式。在第二站比賽開幕式上,紅葫蘆村村民龐鳳平與同村的廣場舞愛好者們參加了表演。她說:“現在我們的生活好了,沒事老姐兒幾個晚上就跳跳廣場舞,身體更棒了,心情也舒暢。沒想到還能在農民運動會分站賽開幕式上表演,大家都覺得臉上有光。”
據介紹,圍場首屆農民運動會前兩站分站賽已吸引270名選手參賽,全部比賽預計將有約3600名農民登上賽場。
“我們現在種地基本上是半機械化,農閑時間比以前多很多。希望今后能多組織這樣的體育比賽。”半壁山村村民賈少東說,看過比賽后不少親朋好友為沒有報名參賽而感到遺憾,“相信下一屆參賽人數會更多”。
農民運動會,主角兒是農民,志愿者團隊的服務保障也不可或缺。據了解,圍場首屆農民運動會比賽都由塞罕壩亞高原志愿服務隊提供服務保障。這支志愿服務隊由縣教育和體育局干部職工和教師組成,包括40名中國田徑協會E級教練員和405名優秀儲備人才,無論教練員、裁判員還是服務人員,都很“專業”。
趙曉光表示,在辦好首屆農民運動會的同時,今年,圍場以創建全民健身模范縣為統領,將進一步加強農村體育設施供給和利用,把更多體育賽事活動送到廣大農民群眾身邊,活躍鄉村業余文體生活,助力鄉村振興。(河北日報記者王偉宏)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