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聞網訊(通訊員李慧英 唐燁)一項科研成果,助力新疆每年外送新能源電量367.1億千瓦時,超過保定市一年的社會用電量,這就是華北電力大學與國網新疆電力有限公司等合作研發的新一代新能源功率預測系統。
新疆哈密石城子光伏園。王飛攝
(資料圖片)
5月15日清晨,太陽躍過地平線,新疆哈密石城子光伏園的光伏電站集群又迎來了陽光滿滿的一天。
作為全國新能源資源最為充沛的地區,新疆新能源發電裝機容量累計4463萬千瓦,位居全國前列,這些分布全疆各地的大型風電、光伏場站的數據都實時傳輸到千里之外的烏魯木齊——國網新疆電力調度控制中心。
風光場站的技術人員始終密切關注著風光發電的波動,他們不僅要每隔15分鐘給出下個時段的風光功率預測結果,還必須在每天6時、12時前預測出風電場和光伏電站第二天的發電功率并上報。
新疆烏魯木齊達坂城風電場。王飛攝
“這些預測數據的準確性非常關鍵。調度中心每天會收到近千個新能源場站上報的大量預測數據,還會通過調度端的模型進行新疆全網的風光功率預測,然后根據預測結果安排明天的發電計劃,并進行日內電力調度控制。”國網新疆電力有限公司電力調度控制中心水電與新能源處處長李國慶介紹,“有了新一代新能源功率預測系統,預測精度高達93%以上,準確性排名位居國家電網公司系統前三,大大提高了新能源利用率。”
華北電力大學電力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導師王飛介紹,“近年來,新疆大力發展風電、光伏,推動沙漠、戈壁、荒灘的新能源大基地建設。然而,‘三山夾兩盆’的地形地貌和獨特的氣候環境使疆內風光資源特性復雜多變,常規預測技術的精度無法滿足要求,導致風光場站的考核費用居高不下、電力系統的調度運行困難重重,新能源消納形勢嚴峻,棄風棄光問題日益突出,系統平衡與疆電外送面臨巨大挑戰。”
王飛帶領團隊科研中。
面對這些難題,從2014年開始,華北電力大學與國網新疆電力有限公司、新疆金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國網新疆電力科學研究院等“產學研用”聯合攻關,發展基于“風帶”和“云團”的新能源預測理論,提出考慮地形地貌特征的新能源功率預測方法,突破多項關鍵技術,建成新一代新能源功率預測系統,開發了優化調控、儲能電站EMS系列產品。在此基礎上的合作成果“基于新疆氣候地貌特征的多時空風光功率預測與系統平衡調控關鍵技術及應用”榮獲2022年度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科技進步一等獎,提升了新疆新能源功率預測水平及在國內外相關領域的影響力,增強了我國風光功率預測與多能互補優化調控領域的自主創新能力,有力支撐了新疆新型電力系統示范區建設。
截至目前,該項目所研發的功率預測、優化調控等系統產品已應用于新疆、寧夏、遼寧、青海等多個省級電網與近千座風光場站。2022年,新疆疆內消納新能源電量401.3億千瓦時,相當于海南省一年的全社會用電量,外送新能源電量367.1億千瓦時,超過保定市一年的全社會用電量。近3年來,該應用項目成果為金風科技等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內企業新增利稅4.5億元、新增經濟效益16億元、增收節支超25億元,支撐新疆外送新能源電量955.3億千瓦時。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