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士超“摘梅”側記② | 挑戰昆梆“雙下鍋” 羊城競技滿堂彩
(相關資料圖)
河北省河北梆子劇院青年演員郝士超榮獲第31屆中國戲劇梅花獎。圖為郝士超(中)發表獲獎感言。河北省河北梆子劇院供圖
這是一段艱苦的追夢之旅,這是一段永恒的榮耀記憶——
“梅花獎”是每一位戲曲演員的夢想。郝士超的追夢路,是“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實打實的硬功夫;更是無數個日夜的寂寞堅守和過盡千帆后的初心不改。
5月7日,郝士超和河北省河北梆子劇院的演職人員到達廣州后,馬不停蹄趕往廣東藝術劇院,8日凌晨開始有序卸車、裝臺。從舞臺布置到燈光切換,從投影幕到主持人和戲的銜接等環節逐一進行周密嚴謹的排練。
奪“梅”之戰,大幕啟帷。
5月9日晚,作為第31屆中國戲劇梅花獎終評劇目,河北梆子《郝士超折子戲專場》在廣東藝術劇院上演。這是近十年來,河北梆子傳統劇目第二次與廣州觀眾見面。不少廣州觀眾還記得2013年6月,廣東粵劇院與河北省河北梆子劇院在廣州友誼劇院聯合演出《寶蓮燈》。那場大戲中,28歲的郝士超扮演的沉香在臺上連翻20個側空翻,引發經久不息的掌聲,他精湛的武藝、流暢的表演給廣州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10年后,已經成長為河北梆子當家武生的郝士超,再次站上廣州的舞臺,為摘“梅”而來。
5月9日上演的《郝士超折子戲專場》包括昆曲《林沖夜奔》、河北梆子《野豬林·白虎堂》《瓦橋關·血戰瓦橋》,是針對郝士超藝術特點量身打造的一臺折子戲專場。演出前參加媒體見面會時,郝士超表示,這三折劇目是把自己30多年來所學的技藝全部融匯展示在其中了。自己將以很好的心態、更好的狀態,盡力完美地把這臺折子戲奉獻給觀眾朋友們。
河北梆子與昆曲“雙下鍋”,挑戰巨大。上場之前郝士超有一絲擔心:廣東的觀眾能接受河北梆子高亢激昂的唱腔嗎?
同樣為演出效果捏著一把汗的,還有郝士超的三位恩師——河北梆子老一輩藝術家、河北省河北梆子劇院第一代武生孟繁英,河北藝術職業學院教授、京劇文武老生徐寶忠,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吳桂云。
三位老師知道,此次演出前不久,郝士超有很長一段時間生病發高燒。直到正式演出前一天走臺時,他們還在擔心郝士超大病初愈,身體能不能吃得消兩個多小時的武戲演出,尤其是開場的昆曲《林沖夜奔》,這是傳統的昆曲武生戲,說的是林沖雪夜奔梁山的故事。戲中唱腔、念白、做工、武打,一個不少,而且相互穿插,極其考驗演員的基本功。昆曲界有句行話:“男怕《夜奔》,女怕《思凡》。”說的就是《林沖夜奔》這段戲從頭到尾一個人在舞臺上連演帶唱40多分鐘,對演員的唱功、做功要求很高,既要動作漂亮,又要唱出英雄末路的悲壯,難度很大。
“啊哈——”舞臺上,未見其人,先聞其聲。郝士超高亢洪亮的嗓音在劇場內響起的那一刻,臺下爆發出熱烈的叫好聲和掌聲;一個跑場上臺,又是一陣叫好;站定亮相,叫好聲再起。短短幾秒鐘的演出就博得全場三次叫好。臺上,郝士超的心一下子穩住了;臺下,三位老師的心也定了。
“此一去博得個斗轉天回……”字正腔圓余音繞梁,舉手彈腿擊節有聲,文武互補相映生輝,郝士超完美演繹出武生必修劇目昆曲《林沖夜奔》。
接下來,由京劇《野豬林》移植而來的河北梆子《野豬林·白虎堂》再次為現場觀眾帶來驚艷的表演。戲中白虎堂上的大段念白感情充沛,節奏鏘鏗,徐疾有致、強弱相間;甩發功、滾堂絞柱、群蕩子……翻滾撲跌、邊唱邊做,讓人瞬間感受到戲中林沖有口難言、有理難辯的情形。
最后一折河北梆子《瓦橋關·血戰瓦橋》以宋代楊延昭守土有責、浴血奮戰的英雄故事致敬時代,謳歌愛國主義精神。這折戲中錘槍出手、大槍花等“絕活兒”更能展示武生對技術技巧的運用。戲中演員眾多,技藝復雜,有多次高難度組合對打場面,在配合襯托主角的同時,每個演員身上腳下都戲味十足,讓觀眾看得異常痛快。
此時,臺下掌聲、叫好聲如熱浪般撲向郝士超。兩個多小時的演出結束,郝士超長出一口氣,他甚至感覺不到累,只覺得一身輕松,意猶未盡。(河北日報記者曹錚、劉萍)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