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銀企戶保”扶貧模式,讓隆化縣南營子村貧困戶龐瑞靠蔬菜大棚過上了好日子——
“脫貧攻堅,把我的心點亮了!”
通過種植大棚蔬菜,短短兩年,龐瑞一家人就過上了好日子。
我叫龐瑞,今年58歲,我家是隆化縣七家鎮南營子村的貧困戶。我有兩個兒子,一個患腦癱,一個患間歇性癲癇。家里家外都離不開我,沒法外出打工,只能“摳持”幾畝薄地,一年忙到頭也不過萬八千塊錢。媳婦說我是身子累,心里苦,為此沒少流淚。
誰不愿過好日子?前些年,我養過50多只羊,由于沒技術,一場疫病賠了個底兒掉,拉了幾萬塊錢饑荒。記得處理完羊的那天晚上,我和媳婦抱頭痛哭,這輩子興許我們就是個窮命。
2016年春天,縣里推出了一種名叫“政銀企戶保”的扶貧模式。當時的駐村工作組找到我,勸我申請“政銀企戶保”貸款,發展大棚蔬菜。說實話,干活咱不怕累,但款貸了,再有個閃失,還不上可咋辦?
沒想到,工作組連續上門耐心介紹政策——每個貧困戶可申請5萬塊錢貸款,用于發展脫貧產業,不用抵押,不用擔保,政府還貼息。人家和我非親非故,就是想幫咱把日子過好!
新聞里常說,在廣大農村,脫貧攻堅戰正熱火朝天。黨和政府出臺了許多惠民政策,我的心被焐熱了,可以說,脫貧攻堅,把我的心點亮了!2016年4月,我成了村里第一批種大棚的農戶之一。拿到5萬塊錢貸款后,我馬上在自家6畝地里建起了6個蔬菜大棚。第一茬種的是西瓜,結果賠了5000多塊錢,我沒灰心。7月份,開始種角瓜,3個月,不僅填平了虧空,還掙了3萬多塊錢。
有了實實在在的收獲,2016年下半年,我又租了20多畝地。說起為啥要擴大規模,因為咱心里有底。黨和國家有好政策,配套水電設施,提供貼息貸款。另外,見咱肯干又干得好,親戚朋友也愿意借錢給咱把事干大了。
2017年,我將大棚增加到22個。種的都是產量高、市場比較穩定的角瓜。一年下來,掙了8萬塊錢左右。相比過去買肉都要按兩算計的窮日子,如今的生活有了奔頭。雖然經常晚睡早起忙得喘不過氣,但是感覺很充實很幸福。
更讓我高興的是,蓋起蔬菜大棚后,33歲的小兒子終于娶了媳婦。去年,家里還添了個小孫女,過兩年再把房子翻蓋翻蓋,這日子是越來越有奔頭了。
今年過完新年,我去龐玉芬家送了一萬塊錢工資,她在我家大棚里干活。這兩年,隨著村里大棚數量增多,周邊老百姓在家門口就能打工掙錢。龐玉芬都62歲了,擱以前哪能五個月就掙一萬塊錢?村里人眼瞅著都富起來了。
今年開春,我要和周邊6個種植戶一起種西紅柿,7戶加起來能達到100個棚。龐玉芬問我,這么大產量,咋往外賣?我告訴她,跟我們聯系的是隆化本地的一家農業合作社,他們有育苗基地、有成熟技術、有銷售渠道,我們管種,他們管賣。如今我的手機每天響個不停,“朋友圈”越擴越大,和同行切磋技術,互通信息,抱起團才能把產業做大,增強風險抵抗能力。
6號那天,鄰村種植戶楊貴軍打電話說,那家種西紅柿的合作社要給我們派一個技術員,提供全程技術指導,這下我心里更有底了。
2018,準又是個好年頭
記者手記
小山村有了“幸福的煩惱”
行走在七家鎮的公路上,不斷被路兩旁成排連片的蔬菜大棚所形成的壯觀景象所震撼。兩三年前,這里還是連片的玉米地,春種、夏作、秋收、冬荒。
以南營子村為例,平地近800畝。近兩年,在龐瑞等3戶村民的帶動下,陸續有10多戶村民走上脫貧致富之路,400多畝平地結束了“靠天收”的歷史。
隨著蔬菜大棚規模的擴大,相伴而生的有腰包越來越鼓的喜悅,也有不期而遇的“煩惱”。之前,村民就近打工沒渠道,閑時聚在墻根下聊天曬太陽,而今,大棚里長出了新鮮蔬菜,也“長”出了就業崗位,每遇蔬菜集中采摘,村里便空蕩蕩,難尋閑人。遠赴偏遠村莊搜羅人成了一景,管接管送管飯,一天至少70元。可就是這樣,還是很難雇到充足的人手,特別是有技術有知識的打工者。
據記者調查,受“用工荒”困擾的,不只是南營子村。根據規劃,七家鎮連同周邊三個鄉鎮,即將完成面積6.5萬畝的省級現代農業園區創建工作。等農業園建成后,可以想見,用工缺口將更大。
對于有可能愈發嚴重的“用工荒”,大伙兒笑著說,這是煩惱,但這是“幸福的煩惱”。它也同時提醒當地政府部門早做準備、早做安排,以應對脫貧攻堅、鄉村振興中不斷出現的新的發展問題。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