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2017年,是京津冀協同發展三大領域重點突破三年行動計劃收官之年。2017年,全省從京津引進資金突破2500億元、項目近3000個;京津冀“2+4+46”個產業承接平臺初步明確;石保廊全面創新改革試驗深入推進……
產業轉移對接協作,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實體內容和關鍵支撐,也為我省產業轉型升級注入了強勁動能。數據顯示,京津冀協同發展國家戰略實施以來,我省累計引進京津項目15560個、資金13901.17億元;引進轉化科技項目570項,吸引落戶京津高科技企業1400家。
產業轉移向縱深拓展
北京現代滄州工廠又出新車型了。
去年11月,新一代ix35SUV車型在廣州上市,這款只在滄州生產的車型量產后,年產能迅速提升至30萬臺。
北京現代滄州工廠在自身發展的同時,對滄州市產業升級的帶動示范效應開始顯現。滄州市已引進關聯配套的13個汽車產業項目,投資額達49232.1萬美元,占全市新批外資項目投資總額的73.8%。隨著北京現代滄州工廠產業規模的擴大,滄州汽車產業已形成了一個千億級的產業集群。
昔日的“北京疏解、河北承接”故事,正上演著“北京疏解、河北集聚”的新篇章。 借力京津產業優勢和科技資源,我省注重加強上下游合作,理順產業發展鏈條,改造提升產業結構。
北京威克多制衣中心,是京津冀協同發展國家戰略實施后北京首個整體搬遷至河北的企業。在威克多的帶動下,作為全國紡織產業轉移試點園區,衡水高新區服裝產業園重點引進品牌服裝、家紡等紡織服裝產業生產類項目,到2020年將打造京津冀服裝產業快速反應中心和華北地區新興紡織服裝聚集地。
在河北省紡織與服裝行業協會會長劉連紅看來,北京非首都功能的疏解,為我省紡織服裝產業集聚和整合重組帶來了促進力量,對我省整個行業的規模化、產業化發展,以及淘汰落后產能起到了積極作用。
記者了解到,近年來,我省積極推動產業轉移向縱深拓展,舉辦了京津冀產業轉移對接會、央企進河北等重大對接活動。北京·滄州渤海新區生物醫藥產業園、比亞迪新能源客車承德基地、張北云聯數據中心等一批重點產業項目落地實施,匯聚起推動河北產業轉型升級的強大合力。
省協同辦常務副主任王立忠表示,下一步,我省將按照資源互享、政策互惠、功能互補、融合互動的原則,貫通與京津的產業鏈條,積極承接京津產業轉移,謀劃布局重大產業項目,改造提升傳統產業,與京津共同打造立足區域、服務全國的優勢產業集聚區。
精準打造產業承接平臺
2017年12月20日,京津冀三省市協同辦在京舉辦加強京津冀產業轉移承接重點平臺建設新聞發布會,發布了《關于加強京津冀產業轉移承接重點平臺建設的意見》,初步明確了“2+4+46”個產業承接平臺。
“2”,即北京城市副中心、河北雄安新區兩個集中承載地。
“4”,即曹妃甸協同發展示范區、北京新機場臨空經濟區、天津濱海新區、張承生態功能區四大戰略合作功能區。
“46”,即保定市白溝新城、石家莊市正定新區、京張壩上蔬菜生產基地等46個專業化、特色化承接平臺。其中,協同創新平臺15個,現代制造業平臺20個,服務業平臺8個,農業合作平臺3個。
至此,三地產業轉移與承接進入了更加精準的軌道。
位于保定的白溝新城,產業承接精準化取得了新成果。
京津冀三省市協同辦在京召開新聞發布會的同時,和道國際動批服飾廣場在白溝新城舉行了開業儀式。近2000戶來自北京“動批”(北京動物園、北展地區服裝批發零售市場群)的服裝經營者落戶這個新商場。
白溝新城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楊建軍介紹,他們先后與北京市西城區、豐臺區、朝陽區、海淀區等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并與北京“動批”、雅寶路、大紅門等專業市場進行了精準深入的對接。
“我省始終高度重視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工作,按照中央對河北‘三區一基地’的功能定位,我省充分發揮區位、空間、交通、產業優勢,精準確定功能分區,精準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產業轉移,精準打造發展平臺和載體,確保非首都功能轉得來、留得下、穩得住、能發展。”省協同辦綜合二處處長朱文治表示。
近年來,我省以搭建產業合作平臺為抓手,積極開展形式多樣的對接活動,一批重大產業合作項目相繼落地。截至目前,曹妃甸協同發展示范區承接京津項目256個,總投資3671.58億元;渤海新區生物醫藥產業園已簽約醫藥企業102家,其中北京企業79家、天津企業13家;我省累計簽約引進北京商戶25000余戶,入駐10150戶。
協同創新跑出加速度
“科大訊飛落戶廊坊,就是看中了河北在京津冀協同創新中的發展潛力。”日前,科大訊飛營銷中心商務經理郝晨一邊展示先進的手持翻譯設備,一邊坦誠地對記者說。
在廊坊大數據產業園,科大訊飛的鄰居既有中關村的項目,又有華為的云計算基地,還有京津冀虛擬現實協同創新研究院。它們還可以成為彼此的創新支撐。
“創新是一個系統性工程,廊坊大數據產業園的一大優勢,就是具備構建完善創新系統所需要的創新環境。”郝晨說。
聚焦優化創新環境,河北不斷謀良策、出實招。
“北京藥,河北產”。北京·滄州渤海新區生物醫藥產業園開了全國先河。生產地在河北,公司依然保留北京身份,由北京市食藥監局實施許可、認證、監管。異地監管機制的實施,打破了阻礙京企外遷的壁壘,加速了北京醫藥企業的外遷步伐。
石保廊全面創新改革試驗深入推進。我省出臺《石保廊全面創新改革試驗重點改革試點方案》,在激發市場主體創新活力、推進科技金融創新、加快人才引進與培養三個方面,選擇了14項含金量高、支撐性強的重點改革集中發力、精準發力。
全國首個跨區域類大數據綜合試驗區——京津冀大數據綜合試驗區建設正式啟動。北京強化創新和引導,天津強化帶動和支撐,河北強化承接和轉化……京津冀加強政策頂層設計,打造大數據協同發展功能格局。
數據顯示,近四年來,我省與京津共建各類科技園區55個、創新基地65個、創新平臺160個、產業技術創新聯盟76個,引進轉化科技項目570項,吸引落戶京津高科技企業1400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