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層,還真是看到、聽到、了解到一些新鮮事兒。
2月8日,農歷小年,我到饒陽縣故城村采訪時,正趕上小村“春晚”開場,村民們在廣場上扭著秧歌喜迎新春。在廣場東側,一座白皮藍瓦的輕鋼建筑引人注目,門口有塊牌子,上寫:百姓解憂所。
“就是為了方便百姓如廁建的公共廁所,他們起了個好聽的名字。”同行的饒陽縣委農工委副書記張磊笑著說。
60多歲的劉運達是廁所的管理員,“以前村里的廁所都不好意思讓外人看,這個廁所可是我們村的一景,歡—迎—參—觀!”劉運達大聲說,還拉著長音。
走進這間“解憂所”,只見地面和墻上的瓷磚光亮得能照見人,門對面的墻上貼著各項規章制度。南北兩側分別是男女間,各有三個蹲位,中間有洗手間和鏡子,趕上城里的公廁了。
跳完一曲的大爺大媽們圍攏過來,紛紛夸贊這個事兒辦得好,真是解了大家的憂,讓人心里暖洋洋的。“來廣場活動的大都是老年人,有時剛練了不一會兒就要上廁所,無奈周邊沒有公廁只好跑回家去,本來挺好的興致全沒了。不為別的,就為了政府的這片心意我也要把廁所管好。”劉運達表示。
“政府就應該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張磊說,每次下鄉看到農村公共服務設施缺失,給村民們造成不便都不是滋味,去年饒陽縣投資252萬元,在42個村的文化活動場所都建起了公共廁所,每座花費6萬元。
一座小公廁,花錢不算多,卻花到了百姓所難所急所盼的心坎上,讓人們感受到了黨和政府的關心、細心,體現了為人民服務的用心。希望這樣的為民主動解憂的事兒能越來越多,越來越細,越辦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