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到頭,不是圍著地頭轉,就是圍著鍋臺轉,這是很多地方農村婦女的生活寫照,在我的家鄉滄州,也不例外。但近兩年,這種現象正悄然發生變化,憑借一雙巧手和吃苦耐勞的品質,婦女們走出農村,當起“福嫂”,小日子一天天紅火起來。
穿著筆挺的大衣,講一口標準的普通話,和傳統的農村婦女比起來,49歲的呂玉芬看起來十分“洋氣”。聽到記者夸獎,她有些不好意思,“我們做家政服務員,穿得干凈利索、說話盡量用普通話,這都是最起碼的禮儀規范。”
幾年前,呂玉芬的生活是另一番光景。呂玉芬的老家在獻縣高官鄉西高官村,因為距離縣城遠,鄉里也沒幾家工廠,除了種著自家幾畝地,婦女們掙點“活錢”的門路只有在收小棗時給別人家幫忙,辛苦一天只掙七八十元錢。
“一次機緣巧合,聽說市婦聯和家政公司組織免費培訓,我就報了名,那是我頭一回聽說月嫂、育嬰師這些新鮮的職業。”呂玉芬喜歡和人打交道,學東西特別下功夫,沒多久,熟練掌握護理技能的她成了滄州德雨家政服務有限公司的簽約家政員。
“我服務的第一個顧客是鹽山的一位產婦,當時自己也很緊張,好在知識儲備比較足,干起來很熟練,從那以后我也更自信了。”呂玉芬愛學習、愛鉆研,家政公司組織的培訓課她幾乎樣樣不落。時間長了,一傳十、十傳百,呂玉芬憑借良好的口碑成了“金牌月嫂”。
近兩年,滄州市婦聯抓住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機遇,主動進行對接,積極向京津兩地輸送家政員。“光月嫂的單子,我去年在天津做了三家,在北京做了三家,每個月的收入都有7000多元。”呂玉芬走了出去,卻沒忘記老家的婦女姐妹,在她的幫帶下,僅高官鄉就有70多名婦女做起了家政員。
作為“娘家人”,看到婦女們錢袋子鼓起來、精神面貌煥然一新,滄州市婦聯副主席回建敏很欣慰,她說,2017年,市婦聯依托德育家政培訓學校等與“北京阿姨來了”“管家幫”等多家家政公司達成協議,輸送家政服務業就業婦女5000多人。
展望新的一年,呂玉芬告訴記者,她也有自己的“小目標”,“北京天津市場大,顧客要求也高,產婦體形恢復、小兒推拿、中西月子餐這些新知識都要學起來。當然,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帶動更多姐妹走出去,讓咱河北‘福嫂’的牌子越來越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