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發電收入5500元,4畝土地流轉金4800元,合作社分紅1000元,在園區打工掙了18000元。”今年春節前, 56歲的武邑縣前張橋村貧困戶崔立紅把去年的收入加了一遍,“雖說俺那口子腦血栓不能干活,有這么多錢,足夠俺倆過個舒心年了!”
能踏踏實實地過個好年,崔立紅受益于該縣“1+X+1”產業扶貧機制。前一個“1”:光伏扶貧項目對貧困戶全面覆蓋;中間的“X”:組織貧困戶再參與一個以上的扶貧項目;后一個“1”:扶貧資金全部以股金、資本金等形式實現股份合作。
光伏全覆蓋,貧困戶“借光生金”
從清涼鎮王賢蘭村村委會出來,路過兩個村民廣場,走過一條長約300米平整干凈的街道,就到了貧困戶栗希升的家。
兩間房不大,里屋的電視開著。“今兒是臘月十四,鎮上有集。一大早,老伴就去置辦年貨了。”74歲的老栗說,“以前都是別人接濟俺,如今日子好了,過兩天殺豬,俺得還還人情。”
栗希升家就他和76歲的老伴兒,雖說身體沒啥毛病,可歲數大了,打工別人不要,自己掙錢又沒門路,“手里緊巴,日子過得沒樣兒。”
2016年武邑縣實施光伏扶貧項目,當年底,他家房頂安上了12塊光伏發電板。開始栗希升還有點兒嘀咕,“這么幾塊板子,曬曬太陽就能掙錢?”2017年底,4838元錢一分不少到了他的卡上。栗希升樂了,早先“整天在家歪歪著不愿出門”的老伴兒也來了精神,有集就趕。老栗美得逢人就夸,“光伏發電是政府給送的養老小子。”
武邑是國家級貧困縣,自然條件較差。因為缺技術,缺勞力,貧困群眾占到60%以上。2016年,武邑開始建設‘1+X+1’中的前一個1”,不到兩年的時間,縣里先后投資8.8億元,在全省率先對所有建檔立卡貧困戶和貧困村實施光伏產業扶貧全覆蓋。到2017年底,已建成1個40兆瓦集中式光伏電站、153個300千瓦村級光伏電站、212個村級集體15千瓦光伏電站、1530個3千瓦分布式電站,全縣12803戶貧困戶全部實現了“借光生金”,年均增收3000元以上,212個貧困村年集體收入均超過兩萬元。
“跑步雞”開跑,多平臺拓寬扶貧路徑
“春節到,還在為選年貨發愁?網紅大公雞,真散養的柴雞,吃原糧,足日齡出欄。”“京東生鮮”上,寥寥幾句關于武邑“跑步雞”的介紹,讓春節前上線的5000只雞再次俏銷。
“跑步雞”成“網紅”,緣于2016年“雙11”,京東集團CEO劉強東通過手機直播下廚,一份“東哥大盤雞”迅速帶火了武邑的健康土雞。
1月31日,在清涼店鎮鮑賢蘭村200余畝的扶貧養殖園內,記者見到了這些“網紅雞”。
“這些都是精選的柴雞,腳上全部帶著特制的計步器,經過160天精心飼養,跑夠100萬步才能出欄”,負責日常運營的邑人養殖扶貧合作社社長何曉飛指著正在園區里悠閑散步的“跑步雞”說,“我們這個養殖園實際就是個托養所,受托于周邊村421戶貧困戶,幫助他們把小雞苗養大。”
“托養,是武邑‘一引雙聯’產業扶貧模式中合作社的作用之一。”同行的縣委宣傳部副部長張靜介紹,2016年,武邑縣聯手京東集團,利用林地多、生態好的優勢,組織貧困戶以土地和扶貧資金入股“跑步雞”養殖合作社,創造出了政府引平臺、平臺聯合作社、合作社聯農戶的“一引雙聯”產業扶貧模式。“這種運行模式的核心是貧困戶與項目運營方向合作社進行雙向托管,合作社上聯平臺,下聯農戶,成為眾多貧困戶對接千變萬化大市場的橋梁。”
“周圍421戶貧困戶以每戶6000元的扶貧資金入股,京東集團為每戶貧困戶提供4500元的免息貸款和100只雞苗,幫助合作社進行養殖管理。雞苗出欄后,京東集團負責回收、銷售。”何曉飛告訴我們,2017年武邑“跑步雞”一共賣了5萬只,每只168元至188元不等,其中30元歸貧困戶,“僅此一項,421戶貧困戶的收入就達216萬余元。”
“俺從‘跑步雞’中掙的錢可不止3000塊。”正在打掃雞舍的王愛華是王賢蘭村的貧困戶,站在養殖園的路邊,他給記者算起了收入賬:每年股金分紅3000元,打零工收入5000元左右,賣給“跑步雞”平時吃的糧食和菜一年還能收入4000元左右,“好歹就是一萬多,這還沒算光伏發電掙的錢。”
除了“跑步雞”,近兩年武邑縣重點發展了生態農業、生態旅游、微工廠等扶貧產業,打造了11個帶動百戶以上的規模扶貧產業平臺和36個小型平臺,通過“分股金、掙薪金、收租金”,越來越多的貧困群眾成為“三金”農民。2017年,武邑農村居民收入增速超過12%,居衡水市第一。
“‘1+X+1’把‘扶志扶智’融于產業扶貧之中,讓貧困戶口袋腦袋一起富,確保真脫貧、脫真貧。”武邑縣委書記劉勇說,2017年,武邑有12000余貧困戶嘗到了“1+X+1”的甜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