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8日,洋河股份股價報收117.99元,跌7.25%。洋河股份成為今日白酒行業下跌幅度最大的一只股票。
而就在2月27日晚,洋河股份發布業績快報,2017年營收為197.7億元,同比增長15%;凈利為65.98億元,同比增長13%。然而其去年四季度凈利潤為10.16億元,較前三季度平均水平大幅下滑45%左右。
洋河股份所屬的白酒板塊是2017年A股市場最紅的類別之一,在2017年白酒市場回暖、白酒企業普遍提價的情形下,為何行業前三的洋河股份會遭遇營收放緩,四季度利潤大幅下滑的尷尬?
業績尷尬
對于今日洋河股份以及白酒企業股價的表現,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認為,這是在理性回歸后的股市反應,此前機構力推白酒板塊,白酒市場的增長紅利迅速地反映在股市中,形成了泡沫,目前的情況真實地反映了白酒行業的泡沫,而洋河股份作為白酒中的“新貴”,綜合實力并沒有那么強,此前股價虛高了。
“春節后是白酒行業的淡季,機構目前持有保守態度,未來能夠維持股價高企的可能還是茅臺和五糧液(74.320,0.04,0.05%)。” 朱丹蓬認為。
在東興證券(13.820,0.03,0.22%)消費組首席分析師劉暢看來,今日洋河股份股價反應過于激烈了,“我認為洋河股份是名優企業,基本面很強勁,白酒板塊從長期來看依舊有很好的潛力”。
據Choice金融終端數據,洋河股份2017年初股價接近68元,此后一路高漲,2018年1月18日達歷史最高點 139元,近一年漲幅近50.12%,股價漲幅次于貴州茅臺(741.970,16.35,2.25%)(106%)、水井坊(43.960,1.05,2.45%)(96%)、五糧液(92%)、山西汾酒(55.980,1.18,2.15%)(89%)、舍得酒業(39.930,0.11,0.28%)(66%)、瀘州老窖(59.460,1.05,1.80%)(61%)。
2017年,在這個白酒企業十分亮眼的年度里,洋河股份從三季度開始就顯示出了業績的“疲軟”,公司董事副總裁周新虎于2017年8-11月連續減持套現超過4000萬元,引發市場關注。
2017年前三季度,洋河股份實現營收168.78億元,同比增長15.08%;凈利潤55.82億元,同比增長15.34%。
相較而言,貴州茅臺則實現營業收入424.5億元,同比增幅59%;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近200億元,同比增幅約為60%。
五糧液實現營業收入219.78億元,同比增幅24%;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69.65億元,同比增長36%。
業內人士也這樣評價洋河:它業績不是不好,就看跟誰比了。
金融Choice終端數據顯示,2017年度,貴州茅臺營收接近596億元,五糧液接近300億元,洋河股份198億元。
盡管從營收和利潤來看,洋河股份還是位列前三,但洋河已被五糧液和茅臺拉開了距離。
市場份額遭擠壓
洋河股份對四季度營收增長放緩和利潤增速較低給出的官方解釋為,一是春節時間差,今年春節在2018年2月份,去年則是在2017年1月份;二是大部分辦事處和分公司提前完成任務,導致四季度開票動力不足,表現在2017年底預收賬款比2016年底的數額還多。
另外,凈利潤增速低于營收增速問題,主要是四季度一次性補繳了之前消費稅的影響,目前公司已按財稅新規相應繳納消費稅,2018年不會再存在這樣的情況。如果剔除消費稅的影響因素,2017年的凈利增速仍然是高于營收的。
白酒專家肖竹青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洋河凈利潤增速較低主要有三個方面:
一是國家反腐倡廉政策的打擊:洋河注重“消費者盤中盤”模式,系統運作團購渠道(包括傳統的“賄賂營銷”),尤其在過年前遭受打擊較大;
二是近年白酒市場兩極分化現象嚴重,一方面高端酒如茅臺、五糧液地位穩定,另一方面區域龍頭企業崛起,都擠壓了洋河的市場;
三是洋河酒經過多年發展,價格過于透明化,毛利驅動不足,經銷商動力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