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第55個“學雷鋒日” “身邊尹明”請代表委員捎個話
一位化名“尹明”的好心人,十八年來堅持資助貧困學生,重慶日報多年來跟蹤報道,至今不知道他是誰。如今,“尹明”已成為身邊道德模范團體的代名詞。今天是第55個“學雷鋒日”,記者采訪了幾位“身邊的尹明”,他們希望代表委員能幫忙捎個話。
“身邊尹明”胡修琦:為社區“四點半課堂”增設專業師資力量
TA這樣做“尹明”:胡修琦是大渡口區躍進村街道革新社區黨委書記,說起她與妞妞的緣分,要回到2016年6月。那時,胡修琦在逐個走訪轄區特殊困難群眾時遇到了孤兒妞妞。從那時起,她成了孩子的愛心媽媽。每周三下班后,胡修琦都與妞妞有一個“甜蜜約會”。
TA有話要說:當妞妞的“胡媽媽”近2年時間了,因為妞妞的關系,再加上自己的工作性質,胡修琦越發關注社區的孩子們。胡修琦告訴記者,革新社區的“四點半課堂”已開設4年,現在看來,缺乏專業、穩定的師資力量是最大瓶頸。
“每天有30多個孩子來社區上’四點半課堂‘,然而我們的志愿者有的是在校大學生,有的是退休工人,他們只能提供一些業余的輔導或書法、繪畫等興趣培養,如果孩子做作業遇到問題,志愿者多半束手無策。”胡修琦說,結合家長們的建議,希望代表委員們能夠在全國兩會上呼吁,引進穩定、專業的師資力量,進入社區“四點半課堂”,為孩子們提供更好的服務。
“身邊尹明”黃潔:進一步支持民間公益、草根慈善
TA這樣做“尹明”:2月28日上午,渝北區回興街道龍鳳櫞大酒樓門前,黃潔與同事們又參與了街頭贈送愛心粥活動。因為臨近元宵節,廚房專門煮了兩大鍋紅糖湯圓,上午10點不到,就贈送完畢。
從2016年1月17日開始,黃潔與同事們堅持每周三在酒樓門前無償贈送愛心粥。2年多來,附近的老人和環衛工人習慣了每周三早上來喝一碗粥。他們還根據節氣、天氣的不同,提供的食物也有變化:元宵節送湯圓應景,夏天送銀耳湯清熱,冬天送姜湯驅寒。截至目前,黃潔與同事們共送粥110次,累計送出愛心粥3萬多碗。
TA有話要說:黃潔認為,持續2年多參與一項愛心行動,對她來說只是一件“舉手之勞”。“其實,我們身邊有許多愿意奉獻愛心的普通人,希望各級政府熱忱扶持、助推民間公益,讓草根慈善得到快速發展。”
“身邊尹明”王遠新:加大力度扶持社區工作者
TA這樣做“尹明”:74歲的王遠新是大渡口區茄子溪街道志愿者。他從退休后一直為社區老人服務,周圍300多位老人都有他的電話號碼,王遠新不僅24小時開機,方便大家及時找到他,還會定期給需要重點關愛的老人打電話問候,誰生病了,誰家里有困難了,他總是隨叫隨到。
TA有話要說:因為服務周邊老人20多年,王遠新深知社區工作者的不易。他說,自己所在的茄子溪街道大部分為老舊社區,年輕人外出尋求發展機會,社區常住的百分之六七十都是老年人。“社區工作者每天要解決的問題本就繁雜,隨著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給他們的工作帶來更大挑戰。希望代表委員為基層多呼吁呼吁,加大對社區工作者的扶持力度,讓他們更安心地為老人服務。”
“身邊尹明”彭國清:在社區建立“長者食堂”
TA這樣做“尹明”:62歲的彭國清是渝北區龍塔街道魯能西路社區志愿者。每天,她都在小區里四處走動,巡查隱患。“我最關注的就是小區安全和老年人生活。”彭國清說,6年來,她把社區各種大小事記滿了7個本子,每記上一條,都會督促社區、物管或相關單位解決。
TA有話要說:在社區巡查的過程中,彭國清發現,高齡老人的吃飯是一個大問題。前段時間,她發現了幾起老人在家中燒著菜忘記關火,出門后險些釀成火災的安全隱患。“還有家住13樓的喬大爺老兩口,三個子女分別在新疆、上海、新西蘭,老人80多歲了,說做一頓飯很費勁,往往做一頓吃一個星期。”
彭國清綜合老人們的建議,請代表委員捎個話:“基層特別是老齡化嚴重的社區,急需‘長者食堂’,解決老人吃飯問題。”
“身邊尹明”傅霖、黃敏:基層多設立免費專業技能培訓機構
TA這樣做“尹明”:傅霖、黃敏是大渡口區春暉路街道柏華社區“柏樺孃孃”志愿隊隊員。這支隊伍全由50歲到74歲的孃孃們組成,她們只干一件事——幫左鄰右舍介紹工作。3年來,22位“柏華孃孃”已為124位社區居民牽線搭橋,找到了“飯碗”。
TA有話要說:這幾天,傅霖、黃敏等“柏華孃孃”有點忙:春節假期結束后,許多企業放出了招工信息。幾番對接下來,她們發現,現在許多企業招工都要求持證上崗。“但我們社區多為農轉非居民,他們年齡偏大、文化偏低、還沒有技能,沒法滿足現代工作崗位的需要。”
“我們社區的女性最想干月嫂,男性則屬焊工、電工最翹。”兩位“柏華孃孃”說,希望政府出資在基層多設立免費的專業技能培訓機構,讓年齡大、文化低、無技能的就業困難人員學到一技之長。
重慶日報兩年來尋找到6個群體、40多位“身邊尹明”
他們的行為彰顯了中華傳統美德的力量
又是一年“學雷鋒日”,自2016年3月本報啟動“尋找身邊的尹明”大型尋訪活動以來,已有6個群體、40多位“身邊尹明”躍然紙上,與讀者見面。
尹明是誰?他有怎樣的故事呢?這一切來源于《重慶日報》2000年1月5日第7版刊登的一則“讀者來信”。信中這樣寫道:豐都縣龍河鎮11歲的小姑娘谷巧玲因家境貧寒而輟學……隨來信一起寄到重慶日報編輯部的,還有一張署名為“尹明”的300元匯款單,附言寫著:請轉交給谷巧玲小朋友。
18年過去了,當年的小姑娘谷巧玲已經長大成人,但尹明的愛心匯款從未間斷,《重慶日報》的編輯記者承擔了轉交匯款的任務,這一任務也成為《重慶日報》創刊65年多來延續時間最長的超級任務。
2016年3月,本報“尋找身邊的尹明”大型尋訪活動啟動,我們把對尹明本人的尋找,延伸到對“尹明”這個身邊道德模范團體的追尋。
兩年來,記者們深入基層,動員市民、讀者共同尋找“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的“尹明”式人物。6個群體、40多位“身邊尹明”頻繁走進我們的視線。
愛如細雨潤無聲,善如微風暖人心,這些報道也引起了讀者的強烈反響。
年輕讀者蔣霞說,報道中的幾十位“尹明”,大部分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做好事不是心血來潮,不是為了出人頭地,而是發自內心的道德驅動。這些“尹明”的行為彰顯了中華傳統美德的力量,值得我們每個人學習。
重慶大學學生劉莉告訴記者,“尹明”們的事跡,對自己是一種激勵和鞭策。每當自己遇到困難,陷入迷茫時,就會看看他們的故事,從中找到奮斗的勇氣。
2018年,“尋找身邊的尹明”大型尋訪活動繼續開啟,歡迎市民朋友提供“身邊的尹明”線索或故事。熱線電話:023-63823333;郵箱:szshzx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