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效率提高25%,降低運營成本23.5%,中間體不良品率降低22%……”6月13日,在“雙創”活動周系列活動之一的2019中國(廊坊)人工智能應用創新高端論壇上,河北博柯萊智能裝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杜仁杰分享的山東某醫藥智能車間改造案例引起了大家關注。
智能物流輸送線、無人智能化包裝流水線、智能倉儲立體倉庫、智能立體庫拆垛機……在杜仁杰分享的照片中,生產車間里除了機器手揮舞著雙臂,很難看到人。他說,隨著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的不斷推進,很多工廠嘗到了甜頭,不僅趨于自動化智能化,出現了機器人換人、“黑燈工廠”等現象,還實現了降本增效。
除了在工業領域的應用,中國工程院院士顧國彪認為,人工智能的前沿應用還有無人駕駛、機器士兵、智能假肢或外骨架、智能產品等領域。顧國彪介紹,在美國IHS公司近日發布的關于人工智能的調研報告中,分析師預計到2025年,車內AI人工智能系統數量將從2015年的700萬臺增加至1.22億臺;同時基于AI技術打造的相關系統的新車配售率,也將從2015年的8%增至109%。
對此,河北工業大學副校長李鐵軍很贊同,他認為,智能機器人將在未來5至10年達到成熟,無人駕駛汽車是重要應用領域。屆時,將大大減少交通擁擠和交通事故。
未來,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應用,智能醫療器械更加成熟,殘疾人的生活將更加便捷。顧國彪說,智能假肢或外骨架與人腦和身體信號對接,增強人的行動控制能力,幫助殘疾人更好生活。家庭養老等服務機器人也將進入千家萬戶,為老人提供家政服務。在危險工種,智能機器人將發揮更大作用。
機器人是人工智能的一個終端,人工智能將助推機器人發展,人工智能與機器人時代即將到來。與會專家認為,河北正處在京津冀協同發展、雄安新區規劃建設等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期,背靠京津巨大的優質大學與研究機構資源,在探索產教融合新模式上優勢明顯,發展人工智能正逢其時。(記者米彥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