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河北省煤田地質局發布消息,省煤田地質局第二地質隊施工的唐山市馬頭營凸起區干熱巖科學探測孔在3965米深處鉆獲了溫度為150℃的干熱巖。勘查結果顯示,該區域4000米深度地溫高于150℃干熱巖所分布的面積達80平方公里,4000米深度以淺,初步評估干熱巖遠景資源量折合成標準煤約28億噸;5000米深度以淺,初步預測干熱巖遠景資源量折合成標準煤約228億噸。
干熱巖資源是一種什么樣的能源?它離我們的現實生活有多遠?
干熱巖地熱能是一種清潔可再生能源
通俗講,干熱巖資源就是存在于巖石中的熱量,被譽為“來自地球母親的溫暖”。
地球內部蘊含著巨大能量。地球通過火山、地震、地熱等方式,源源不斷地釋放著內部能量。干熱巖是地球內部熱能的一種賦存介質,是一種不含水或蒸氣、埋深為3-10公里、溫度為150℃-650℃的致密熱巖體。在地下一定深度,這樣的高溫巖體無處不在,可以說干熱巖資源的潛力巨大。但由于技術和手段等限制,能被人類所勘查及開發利用的干熱巖資源主要集中在埋深較淺、溫度較高、有開發經濟價值的地下熱巖體。
與傳統化石能源相比,干熱巖地熱能是一種清潔可再生能源;與其他清潔能源相比,干熱巖能夠實現穩定、可靠且安全的能源供應。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研究員、俄羅斯自然科學院院士王貴玲介紹,保守估計,地殼中干熱巖(3-10 公里深處)所蘊含的能量相當于全球所有石油、天然氣和煤炭所蘊藏能量的30倍。
干熱巖資源開發利用的原理,是通過深井將高壓水注入地下3000-6000米的干熱巖層,使其滲透進入巖層的縫隙并吸收地熱能量。此后,通過另一口專用深井,將巖石裂隙中的高溫通過水、汽提取到地面,再通過熱交換及地面循環裝置用于發電、供暖等綜合利用。利用后的尾水通過回灌井再次注入到地下干熱巖體中,從而達到循環利用的目的。
馬頭營凸起區干熱巖科學探測孔位于唐山海港經濟開發區。中國工程院院士武強介紹,經本次勘查工作,探獲了該區深部地層及地溫資料,初步估算了干熱巖遠景資源量,提出了區域干熱巖成因機理模式,為科學、合理部署本區后續干熱巖勘查與開發工作奠定了堅實基礎,對京津冀乃至環渤海地區干熱巖勘查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開發前景廣闊,規模化商業利用尚待時日
作為一種新型地熱能源,干熱巖是地熱中開發相對較晚、開發難度相對較大、所需技術相對較高的一種地熱能源。與國外上世紀70年代開始開展干熱巖勘查與開發利用相比,我國干熱巖資源開發利用相對較晚。2014年,青海省地勘人員在共和盆地成功鉆獲溫度高達153℃的干熱巖,這是我國首次發現大規模可利用干熱巖資源。
武強介紹,在目前的經濟技術條件下,實現高效率開發利用干熱巖資源需借鑒國外先進經驗,科研人員還需深入研究。
據統計,全世界已安裝的常規地熱發電裝機容量已達1.3萬兆瓦以上,而中國只有27兆瓦左右。中國上世紀90年代開始對干熱巖資源進行調查研究,目前干熱巖研究處在由調查評價、勘查和實踐探索階段進入試驗開發階段,但大規模商業化利用還需要解決一系列技術難題。
“我們將通過進一步的探索和實踐,為京津冀地區乃至全國干熱巖資源開發利用發揮積極示范作用,打造一個可復制可推廣的全國樣板。”省煤田地質局局長王大虎說,省煤田地質局將在該區域加大勘查力度,進一步摸清區域內干熱巖地熱資源儲量;依托環渤海(唐山海港)干熱巖地熱資源勘查工作階段成果,聯合有關科研院所等單位,搭建省級干熱巖資源開發科研平臺,進而建設國家級干熱巖資源綜合開發利用示范基地。(記者馬彥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