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化重點幫扶、發展特色產業、財政兜底保障、建立返貧“防護欄”
臨西持續打好脫貧攻堅鞏固提升戰
“俺有了這份收入,日子就寬裕多了!”7月14日,筆者在臨西縣周樓村服裝加工“微工廠”采訪時,村民孫小玲一邊穿針引線一邊跟我們說。她的工作是和同村姐妹縫制羽絨服。幾個人分工合作,技術嫻熟,動作麻利:“這個是計件工資,俺們首先得保證質量。”
孫小玲是周樓村的留守婦女,7年前因車禍導致左腿殘疾,一家人生活過得很拮據。2016年,孫小玲經過技能培訓后,在本村服裝加工“微工廠”上了崗。如今,她每月能拿到2000元的工資。
據了解,臨西在全縣推廣“扶貧微工廠”做法,開展生產技術、生產設備、原材料送到家中和產品上門回收“三送一收”活動,把扶貧生產車間建在無法外出務工的貧困戶家中,建成的手套縫紉、油門拉線安裝、軸承安裝等“細胞工廠”達到120余個,帶動2000余名貧困人口實現就業,人均年增收8000元以上。
2018年9月,臨西縣正式退出省級貧困縣行列后,持續發力打好脫貧攻堅鞏固提升戰,通過強化重點幫扶、發展特色產業、財政兜底保障、建立返貧“防護欄”等措施,健全精準防返貧機制,為實現穩定脫貧加上了“保險閥”。
強化重點幫扶,今年,縣級安排脫貧攻堅資金950萬元,比上年增加40萬元。比如,對因病住院的防貧對象,治療費用超過1萬元的醫療救助起付線,影響正常生活的,實施醫療特別救助。
在補齊民生短板上,臨西實施財政兜底政策。該縣將重度殘疾人、重病患者、困難老人、未成年人等四類邊緣困難群體納入低保。建立“全覆蓋”的學生資助體系,資助建檔立卡貧困學生1300多人次,財政資助9500多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繳費參保,在邢臺市域內定點機構全部實現先診療后付費“一站式結算”。建立貧困戶門診慢性病隨時申報、每月集中評審制度,今年1—5月份,貧困戶住院報銷1800余人次,門診慢性病報銷1600多人次。
立足“2+4+4”現代農業發展格局,實施精準扶貧全覆蓋。“2+4+4”即建設設施蔬菜和食用菌2條生產示范帶,4個綜合養殖區,4個現代農業園區。臨西縣依托“兩帶四區四園”,精準實施覆蓋全縣65個貧困村的280多個產業扶貧項目。發展周樓生豬、梁村湖羊等特色養殖專業村25個,帶動1450多個貧困戶增收近百萬元。打造西王莊蓮藕立體種養、丁村土豆種植等特色種植專業村17個,帶動580個貧困戶增收60多萬元。
圍繞穩定脫貧,建立返貧“防護欄”。動態監測摸排“兩不愁三保障”實時動態、收入變動等情況,分析研判返貧風險和返貧趨勢,針對性制定防貧措施。今年已有4.6萬名農民群眾接受免費體檢,發現慢性病、肝腎異常、貧血等病狀11611例,縣內診療和轉診治療10368例。(記者閆立軍 通訊員張玉坤、何連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