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不完全統計,觀眾總規模達12.96億,新媒體端觸達71.33億人次……說不看不看又看了,說不評不評又評了,眨眼又一個春節過完,央視春晚又雙叒經歷了晚八點準時登場、“難忘今宵”圓滿收場的成熟流程,依然是大年夜的“背景音”。對于太多觀眾而言,春晚已如親戚一般,豈是說“不來往”就能放下的……今年的春晚,無論吐槽還是夸贊,似乎都來得不那么狂野,觀眾對其多了包容,頗有幾分親情在。
一轉眼,春晚四十歲了。宛若年輕人眼里已然不惑的大叔,只要努力做到不油膩、不浮夸,氣質上帶點四平八穩、不疾不徐,操持個事情有幾分想得開、過得去、撐得住就行的“無可無不可”實屬正常。四十歲的“春晚叔”又好比中學生的家長,早已經懂得了不拼命“雞娃”的道理,卻又不甘心被“后浪”甩下,努力把自己折騰得潮那么一點,入時那么一點,懂行那么一點,這幾個一點能堅持下來,某些領域還能跟他們拍拍肩膀論個高下,不簡單了。
在新技術的道路上,“春晚”一直在大步猛跑,這一回,最值得夸的必須是“橫豎都好看”。今年的“豎屏看春晚”不同于以往通過橫屏包裝的“豎屏”,以及純粹的“橫屏裁剪”,是實實在在通過多角度的專屬機位、精心設計的鏡頭語言,為手機用戶量身定制直播畫面,說白了就是手機在手,一切全有,就是可以實現細節控,就是懟臉看,就是沉浸式。
其實沉浸式無處不在,虛擬偶像、全息投影為虎年春晚平添新潮流、新場景。LED屏幕打造720度穹頂空間,巨幕穹頂設計使觀眾席與主舞臺渾然一體,構成一個延展性極強的立體演播空間,突破了傳統晚會的觀演關系。整臺晚會還融合了XR、AR、全息掃描和8K裸眼3D呈現等新技術,突破時空限制,為節目的創意呈現提供了無限可能,給觀眾帶來更加真切的感受。AI動作捕捉技術更是讓今天的舞者和幾千年前的三星堆大立人共同演繹一段美好的愛情故事,這穿越古今的浪漫怎不令人拍案叫絕。
前沿和傳統、科技與文化互相賦能,音樂短劇、景觀太極、創意音舞詩畫和原生態情景表演,在虛幻與寫實中,優美而驚艷。“美哭了,像一幅畫卷徐徐展開,你我皆是展卷人。”《只此青綠》讓觀眾再次看到中國傳統文博美學的“破壁”與“出圈”,也一次次點燃年輕觀眾內心深處熱愛傳統文化的小火苗。《憶江南》則集合了多位話劇藝術家以及音樂劇舞臺的顏值與人氣擔當,被譽為“唱念俱佳、賞心悅目的春晚清流”。虎年春晚的古樸雅趣惹人沉醉。
不得不說,四十歲的“春晚”是“有些經典在身上”的。時至今日,人們總能憶起陳佩斯吸吸溜溜吃面條、費翔在心頭放的那把“火”、“白云”與“黑土”相愛相殺的日常,還有趙麗蓉趙媽的“司馬缸砸光”,但是在信息炸裂的當下,也別指望誰能輕易造出啥一鳴驚人的金句、爆款或流行語。網上的包袱一個比一個響,彈幕上的硬梗滿屏開花,喜劇類綜藝那么多,觀眾早就被喂得眼高嘴刁,誰還指望在區區一臺晚會上見到“賣相絕佳”、骨骼清奇的相聲或者小品啊?反而是聰明的春晚語言類節目大多是從坊間的熱度里蹭流量學新招,從單向投喂到雙向奔赴,不得不說,觀眾和春晚都在走向成熟。
尤其難得的是,春晚擁有的不再是曇花一現的熱度,如今有不少青年群體自發自愿對春晚經典文本進行著不厭其煩地再創作,《主角與配角》《小偷公司》等經典作品被數百萬年輕受眾瀏覽和進行著新時代視角下的再解讀,老段子穿上新衣變身成為青年文化的一部分。如網友所言,“春晚在變化,變得更具互動性,更加年輕化;他也在堅守,一直在用自己的方式書寫著關于家國認同的故事。”
5G時代,文化產品的年輕受眾早已不再滿足于“被動接受”,你中有我、重在參與,互勉共進才是硬道理。走過四十年,“春晚”見證了社會發展,也體現了文化產品與受眾關系的變遷。主動向年輕群體靠攏、擁抱移動端,讓他歷盡千帆,依然是少年。(韓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