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2日,農歷正月十二。上午9時,一陣熱烈的談話聲和此起彼伏的掌聲從秦皇島市青龍滿族自治縣祖山鎮安門口村村部傳出來。村部兩旁的大紅燈籠和對聯,在艷陽的照射下依然透著濃濃年味。
“果園里裝鐵軌,無人機來噴灌,蘋果有戶口,買家可全程監控,一斤12元還供不應求,這事新鮮,我第一個支持實地參觀學習!”55歲的村民張儉感慨地說。
青龍滿族自治縣位于冀東燕山腹地,因其特殊的位置和氣候條件,當地出產的板栗蘋果雜糧等農特產品,無論從口感還是果品質量,在全國都叫得響。由于發展得早,安門口村的山楂和蘋果更是遠近聞名,過去每年都會有外地客商提前進村搶著預訂。
但近幾年,“搶著預訂”的現象不但不存在了,果品還出現了幾次滯銷。張儉是直接受害者之一。十幾年前,精明能干的他將村里的200畝果園承包下來,蘋果不僅讓他成了村里第一批年收入過萬的“萬元戶”,他的4位“發小”還成為果園的工人,常年拿著工資。近兩年,眼見收入抵不住工人工資,他干脆改種植為養殖,在山里養起了雞。每天,看著已經見果的3000多棵小樹,內心里很是著急。
正在他一籌莫展之際,春節前,縣委書記李耀濱帶著相關部門和專家來到村里,為村里經濟發展和他的果樹進行大“會診”,這讓他又看到了果業的希望。
說是“會診”,其實是今年新春,該縣開展的“走基層、訪民情、辦實事、促振興”調研活動。由于該縣是勞務輸出大縣,縣領導決定,利用過年青壯年返鄉的時機,與村民一起開展調研活動,共同為鄉村振興把脈問診。
“起初,原本認為領導到村里看看就走。沒想到,走、看、問、聽,一樣不落,從黨建、村集體收入、群眾生產生活等方面,逐一細致分析指出癥結。”安門口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王占權對這次調研深有感觸,“‘縣官’實地辦理‘村官’的瑣事,‘村官’也應該學習‘縣官’工作作風和方法。”
從大年初三開始,王占權就陸續召集村民在村部召開“諸葛會”,按照縣里“會診”給的方,逐題進行研究落實。他介紹,縣里要將本村的蘋果和板栗納入青龍已有的區域公共品牌進行統一包裝,并通過電商銷售和“農商對接”等方式,繞開傳統銷售渠道,開展果品直銷。張儉高興得把手拍得通紅:“那敢情好,沒有中間商賺差價,咱蘋果就算賣不到12元1斤,價格也能提高不少。”
據了解,正月初一以來,30多位縣級領導結合所包聯系點全部帶頭進村入企開展“走基層、訪民情、辦實事、促振興”活動,396個行政村以及重點企業均以不同形式召開“諸葛會”,共謀振興發展之策。(河北日報記者孫也達 通訊員崔嶺)
關鍵詞: 青龍滿族自治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