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正接受記者采訪細談成長之路——
期待未來有更好表現
2月11日,殷正在比賽中。當日,北京2022年冬奧會男子鋼架雪車比賽在國家雪車雪橇中心舉行,殷正獲第五名。新華社記者 姚劍鋒攝
“2021年初的訓練成績大都是60秒零幾,我當時是有信心站上領獎臺的。”2月13日,獲得北京冬奧會男子鋼架雪車第五名的我省運動員殷正接受記者采訪時仍心有不甘,“雖然不是太緊張,但前兩輪比賽我還是沒能發揮出平時的訓練水平,留下了遺憾。”
在眾多冬季項目里,鋼架雪車無疑屬于小眾項目,“一個賽季全世界從事這項運動的運動員只有230多名”。頂住數倍于自重的壓力,以最高超過130公里的時速沖過十幾個彎道——由于過于驚險,該項目還曾兩度被冬奧會取消。
2015年10月,國家鋼架雪車集訓隊成立。2017年5月,殷正通過跨界跨項選材進入國家集訓隊。
從一名練短跑的田徑運動員到成為一名風馳電掣的鋼架雪車運動員,殷正首先要過的是心理關。
“沒上賽道之前看比賽視頻確實挺恐懼的。”回憶往事,殷正如今云淡風輕,說他主要通過在手機上反復觀看第一視角視頻,先在腦子里模擬滑行路線來消除恐懼感。“當你真正在賽道滑下去,把模擬滑行的感覺和實際滑行的感覺結合,兩種感覺慢慢靠近時,你滑行的狀態就會越來越好,恐懼感也會降低。”
愛思考也讓殷正快速完成過渡。他剛開始訓練時比較注意思考推橇細節,“那時每天和以前的短跑啟蒙教練溝通訓練心得,所以成績提升得很快。”
過了恐懼關,艱苦的訓練成日常。
國家鋼架雪車隊領隊孫帆介紹,出發階段是鋼架雪車唯一的動力來源,出發成績和最終的成績具有高度的相關性,“因此隊伍每年在上海進行的夏訓主要就是為了提高運動員的出發能力。”
“訓練強度特別大!”2019年的夏訓讓殷正印象深刻,底子薄、基礎差的他還沒找到時間去打打基礎,外教的到來就讓訓練陡然升級。“3組訓練,第1組做完就已經精疲力盡了,剩下的兩組全靠意志力來頂。整個夏天,我一直在挑戰意志力,每天晚上虛脫到睡覺都出汗,挺煎熬的。”
鋼架雪車訓練、比賽中,受傷也是尋常。殷正說自己沒嚴重受過傷,“破個皮兒”這類外傷不影響正常訓練,“磕磕碰碰,上個藥繼續滑就行”。但2019年在拉脫維亞訓練時的一次翻車事故,讓他心有余悸。
“拉脫維亞賽道屬于技術性賽道,彎非常急,我們的橇去滑非常掙扎。”殷正說,橇在一個彎翻了,他頭戴頭盔碰在冰面上,好在提前有思想準備,身體并沒有大礙,只休息了一天就恢復了訓練。
本就爆發力出色,加上刻苦訓練,殷正僅用4年就從一個冰雪項目“小白”成長為希望之星,在國際賽場接連摘金奪銀。北京冬奧會上,他更是以4秒58創造了賽道新的出發記錄。
他的好成績也離不開科技的助力。
“本屆冬奧會中,中國健兒穿上了國產鋼架雪車鞋。”孫帆說,這雙戰靴有著采用仿生流體力學設計的導流線和高科技材料打造的鞋底異形曲面碳板,為殷正等中國運動員起跑、滑行注入有力支撐。而二七廠冰雪運動訓練科研基地里的高科技訓練系統,也為殷正等運動員在體感和視覺上營造出逼真的訓練環境——通過有效克服季節對冬季項目訓練時長的影響,精準捕捉的運動數據等,殷正和國家隊隊友訓練水平大幅提升。
冬奧會比賽任務完成,是否可以休息一陣了?
殷正表示,13日下午去延慶基地隔離,14天后他才能放假回家,短暫休養一段。“這期間,我準備多長長肉,下一步把體重增加到80公斤,期待未來有更好表現。”(河北日報記者張鏡)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