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5日上午,趙秀榮(左)和志愿者為村里老人包餃子。通訊員侯亞婷攝
2月15日,天剛蒙蒙亮,樂亭縣姜各莊鎮標上村還未從沉睡中醒來,村西頭的鄉韻農家院里卻一派忙碌。
“大爺大媽慢慢走,小心燙,今兒是正月十五,中午咱們吃餃子。”前堂,農家院“主人”趙秀榮給來取早餐的老人們打飯。
此時,后廚卻沒有閑下來:該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的3名志愿者正忙著洗菜、切肉。“包餃子,再炒幾個菜,讓老人們吃舒服嘍。”打完飯,趙秀榮急忙返回后廚幫忙。
2月15日上午,趙秀榮在鄉韻農家院炒菜。通訊員侯亞婷攝
2020年春天,趙秀榮的“鄉韻農家院”成為標上村75歲以上老人的免費“早餐食堂”。老人們每天都可以來這里吃上一頓熱乎的早飯——一碗粥、一個雞蛋、一個花卷。不止如此,春節包餃子、端午包粽子、重陽做艾餑餑……逢年過節都會給老人改善一下伙食。
在趙秀榮領著志愿者張羅午飯時,村支部書記龍玉田則“接手”了前堂的籌備工作,為中午來吃餃子的老人擺上瓜子、花生和茶水。“讓老人吃上口熱乎飯,也給年輕人減輕一點負擔。”談起建立“早餐食堂”初衷,龍玉田說,老人們“前半生”過得艱苦,現在生活條件好了,但年輕人工作忙,照顧老人的時間少,村里希望通過“早餐食堂”讓老人過得更滋潤。目前,全村75周歲以上的老人共有32名,其早餐全部由“早餐食堂”免費提供。
自2012年起,標上村的黨員干部就開始自發為村里的孤寡老人募捐,逢年過節為其發放補貼,改善生活。隨著村里高齡老人越來越多,標上村也謀劃著建立一種更加普惠的模式。2020年,龍玉田找到了同樣想為村里做點事的趙秀榮,二人一拍即合,趙秀榮當即決定回村,操辦起了“早餐食堂”。
經營早餐非常辛苦,每天凌晨趙秀榮就要開始“發面”,六點半前就得把飯全都做好。“一早上忙完,累得腰疼背疼。”趙秀榮坦言,身體有些吃不消,但看到老人們高興,她覺得一切辛苦都值得。
“村民知道要開‘早餐食堂’,都主動捐款。”龍玉田指著餐廳墻上懸掛的“愛心榜”說,這兩年村民們捐了 7萬多塊錢,全都貼補在了老人們的早餐里。
早餐雖談不上豐盛,卻暖了老人們的心。每天早上,老人們便結伴去村口“食堂”就餐,在餐廳里喝著熱粥,聊聊家常,這種“家門口式養老”已成為標上村老人們的一種生活習慣。“每次來打飯,心里都甜滋滋的!” 76歲的高士華覺得,這不光飽了肚子,更暖了心窩。
2月15日中午,樂亭縣姜各莊鎮標上村村民高士華在家里品嘗志愿者送來的餃子。通訊員侯亞婷攝
雪后初霽,室外格外冷。為讓老人們都吃上熱乎的餃子,趙秀榮還帶著志愿者們在雪地中穿行,為腿腳不好、不方便出門的老人們送去打包好的飯菜。
晌午過后,老人們結伴相歸,深深淺淺的腳印在雪地上形成一條條小路,涌動著的涓涓暖流匯聚在每家每戶心間……(河北日報記者王育民 通訊員王巖軍、劉娜)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