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河縣五百戶鎮中華楊家將文化陳列館。
河北新聞網訊(通訊員董海寬、陳玉喬)楊令公廣場、中華楊家將文化陳列館、當代楊家將紅色文化長廊……走進廊坊市香河縣五百戶鎮后土門樓村“楊家將文化小鎮”,濃濃的楊家將文化撲面而來。
游客閱讀楊家將文化陳列館文化史料。
游客參觀楊家將文化陳列館。
據北宋《楊氏族譜嫡長內譜》、明萬歷《香河縣志》記載:楊家將靈魂人物楊業(令公)公元986年殉國后,被后人移葬后土門樓村。依托運河兩岸楊家將遺跡密集、楊令公埋骨之地的史實,圍繞傳承楊家將文化、發揚楊家將精神,在2017年4月,五百戶鎮與楊家將文化研究會簽訂戰略合作協議,聯合打造“楊家將文化小鎮”。據了解,小鎮建設的規劃理念,雖然與鄉村旅游結合,但是重點挖掘并豐富文化內涵,注重以文化帶動旅游發展。小鎮投資3700萬元,主要打造楊令公廣場,除了9.86米高的楊令公主雕塑外,還建設了楊家將群像、點將臺等設施,展現宋遼古戰場風貌,揭示楊家將文化的核心符號——保家衛國,歷代忠良。在此基礎上,按照宋代北方傳統風格形式對附近民居進行修葺,建成一個北宋風情展示區。同時,整合楊家將文化旅游資源,打造承接楊家將后人祭祖、文化交流的重要基地。
香河縣五百戶鎮中華楊家將文化陳列館里主題雕塑。
香河縣五百戶鎮楊家將文化陳列館外的楊令公雕像。
2021年6月,北運河廊坊段全線通航。香河縣借勢而為,持續加大公共文化服務供給。他們借助楊家將故事,做細規劃設計、優化景區,突出文化主題,加強歷史銜接,全力建設楊家將文化小鎮。同時,以小鎮為核心,帶動周邊發展、以周邊配套完善小鎮功能,將楊家將小鎮切實打造成香河的文化片區,廊坊的文化地標,京津冀地區的歷史文化、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全國的楊家將文化中樞。
近年來,香河縣緊緊抓住大運河遺產保護的歷史機遇,堅持以人為本,通過改善生態和人居環境,做到人與自然的和諧、遺址與現實的融合、保護與利用統一,實現了遺址保護與提升環境質量的良性互動、文化遺產保護和惠及民眾的同步雙贏,真正把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變成了民心工程、民生工程。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