軌道交通見證“雙奧之城”蝶變
每天開行超10000列,運送乘客超千萬人次
河北新聞網訊(河北日報記者馬彥銘)每天開行超10000列,運送乘客超千萬人次,軌道交通已成為北京市民出行的最佳選擇。2月14日上午,記者參加由2022北京新聞中心主辦的“雙奧之城新氣象—2022中外媒體北京行”城市形象特色采訪活動,走進北京市軌道交通指揮中心,探尋地鐵“大腦”高效運轉的秘訣。
在北京市軌道交通指揮中心展示的北京城市軌道交通線網圖。 河北日報記者馬彥銘攝
北京市軌道交通指揮中心(簡稱“軌指中心”)于2008年北京奧運會前投入使用,是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接入線路最多、智能化水平最高的軌道交通路網管理中樞,主要承擔軌道交通線網運營協調與應急處置、票款清分清算與一票通卡發行管理、運營信息匯總與統計分析、運營評估評審、網絡化運營設備設施系統標準化管控工作,以及研究提出有關票制票價調整意見等工作職責。
北京市軌道交通指揮中心新聞發言人童梅介紹,北京自1953年開始籌劃地鐵建設,1969年開通第一條地鐵線路,這也是中國第一條地鐵線路。截至2021年底,北京軌道交通全路網共有27條線路,運營里程783公里,居世界第二位。目前北京城市軌道交通已覆蓋了北京市16個行政區中的12個,其他4個區由市郊鐵路提供服務,也就是說軌道交通覆蓋了100%的北京市域,中心城750米范圍內站點覆蓋率達到27%。軌道交通已成為目前北京最便捷的出行方式,對緩解交通擁堵,解決大城市病,構建綠色城市發揮了重要作用。
北京作為“雙奧之城”,其軌道交通的發展也與奧運結下了不解之緣。從2001年北京申報08年夏奧成功時的2條線路、54公里運營里程,到2008年奧運會舉辦時8條地鐵線、200公里,再到今年冬奧會時的27條地鐵線、783公里,以及兩條以奧運命名的線路,飛速發展的北京軌道交通不僅承載著億萬人民的“奧運情”“北京夢”,也見證了北京“雙奧之城”的蝶變。
俯瞰軌指中心一期指揮調度大廳,只見直徑長達63米的圓形大廳內,一個巨型顯示屏矗立于中央、13個扇形區域環繞四周。“這里就是北京軌道交通‘大腦’,中間的大屏實時反映著路網各線的運行情況,一個個移動的小圓點,代表著一列列穿梭運行的地鐵列車。”北京市軌道交通指揮中心副總經理方志偉介紹,這里目前亞洲規模最大、接入線路最多、集約化程度最高的城市軌道交通中樞。
軌道交通“大腦”如何運行,如何服務于廣大乘客?方志偉介紹,軌指中心建設了智慧調度指揮平臺,對全路網各線路的列車運行、設備運行、客流組織等進行全方位的集中監測,并依托大數據、視頻分析等技術,對路網運營數據進行挖掘、分析、加工,支撐路網運營指揮調度工作,同時也為政府決策或處理相關運營管理工作提供依據。
經過半個世紀的發展,北京已構建起安全、便捷、高效、綠色的軌道交通系統。目前北京地鐵工作日客運量近1000萬人次(2019年工作日日均客運量達1200萬人次),相當于每2個市民中就有1人乘坐地鐵,形成了一個千萬量級的超大“地下城市”。這種綠色出行的交通方式,與小汽車出行相比,1位地鐵乘客可減少77%的碳排放,照這樣計算,北京地鐵一年可減少碳排放738萬噸,相當于4.1億棵樹木的吸收量(約4個亞馬遜森林)。為有效提升軌道交通服務效率,北京地鐵一天開行10700列車,高峰時段820組列車同時在線,一天行走214萬公里,距離相當于繞赤道53圈。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