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日報記者霍相博。
2月12日開始,張家口下起大雪。雪花如絮,紛紛揚揚,裝點著這座冬奧之城。
雪中的張家口是什么樣的?第二天雪剛停,我和同事便從媒體接待中心出發,前往張家口市的標志性建筑——大境門。
最先看到的,是“大好河山”下的冰墩墩和奧運五環。灰色城墻的映襯下,“白白胖胖”的冰墩墩正向全世界招手,憨態可掬。不遠處,是同樣引人矚目的“志愿藍”——城市志愿者們早早就開始了清雪工作。
這些志愿者,大多都是在校大學生。為做好城市保障,他們春節期間選擇堅守崗位。剛下過雪,寒風格外凜冽。然而有的志愿者已經摘掉帽子,拉開了衣服拉鏈。盡管手指已凍得通紅,但一個個干勁兒十足、熱火朝天。
大境門內同樣熱鬧。賞雪的市民中,兩個女孩穿著紅色漢服,漫步在雪間;幾個小朋友在雪地里踢起了足球,摔倒爬起后都顧不上拍掉身上的雪;幾個阿姨在雪中“打卡”拍照,把按下快門時慣常呼喊的“茄子”,笑盈盈地換成“一起向未來”。
豈能無感?雪中所見真切地告訴我,冬奧會已深深融入張家口市民的日常生活。
堡子里是張家口城市的“原點”與“根脈”。在這里,冬奧元素同樣滿滿。
隨處可見的冬奧標志自不必說。古樸的屋檐下,隨風搖曳的大紅燈籠留著一抹積雪,像極了冬殘奧會的吉祥物雪容融。暗紅色的窗框圍著幾近透明的玻璃,再往里看,紅紅綠綠的花草中間,擺著一只冰墩墩。
據記載,堡子里建于明宣德年間,有近600年的歷史,現存文物古跡達700余處。作為“張庫大道”的起點,張家口曾是商賈云集之地。他們在堡子里辦起票號、錢莊,安了家……至今留存的一間間院落內,精美無比的木雕、磚雕、石雕等古跡,兼收中外風格。
意興所致,無意中“闖入”一座宅院。一位老人正與來客聊天,手臂里夾著掃帚。院里的雪已經清掃干凈,幾只貓正玩著紅色的棉門簾。
“這么早就掃完雪了?”
“掃完了好啊,好安心看比賽。”
“看這樣子,沒準一會兒還下呢……”
幾句家常閑聊,依然繞不開冬奧話題。
不久,雪果然又簌簌下了起來。我攔到一輛出租車,正待拉開車門時,才發現身上全是雪,趕緊拍了拍。
“不要緊不要緊,外面下得大,趕緊上來暖暖。”司機師傅在車內招手,地道的張家口口音透著融融的暖意。
快到媒體接待中心時,司機師傅突然笑著問:
“你們是記者吧?”
“嗯,是。”
“那可好呢,報道報道我們張家口吧!我們張家口好地方不少,人也熱心,就是自己不會表達。這一開冬奧會,大家勁頭兒可足啦!”
其實在近一段時間的采訪中,我已經深刻感受到了張家口正用“一座城的盛意”擁抱著這場冰雪盛會。
在張家口市萬全區,每天都有車隊將400多種(近10噸重)新鮮食材運往古楊樹場館群。在距張家口市中心15公里的洗衣車間內,洗滌機、烘干機、燙平機正加緊運轉,為張家口冬奧村及賽區22家簽約飯店提供干凈、整潔的紡織品。53000多名城市志愿者頂風冒雪堅守崗位,在城市的各個角落提供暖心而周到的志愿服務。就連市區的出租車司機,也都統一配發了工裝,進行了專業的服務培訓。
各行各業的每一個人,都鉚足了勁,全力保障張家口賽區賽事順利進行。城市的每一處細節,都體現了與奧林匹克的連接,散發著無盡的冰雪魅力。
山美水美人更美,雪美冰美冬奧美。通過冬奧會,世界已經感受到了張家口的心意,體會到了張家口的誠意,看到了開放自信的中國之美。 (河北日報記者霍相博)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