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秒級精準定位 秒級快速故障上報
冬奧通信保障“智慧大腦”這樣運轉
毫秒級精準定位和秒級快速故障上報;從發現通信故障到場館維護人員趕往現場維修只需5分鐘;通過監控大屏可以實時檢測場館內的通信技術情況……自2月2日開賽以來,位于北京首鋼園的中國聯通冬奧通信技術運行指揮中心(TTOC),就已按照正式賽時的運行服務標準提供服務。
作為冬奧通信保障的“智慧大腦”,TTOC云集了中國聯通各領域的78位專家,賽時期間,他們為全部場館提供著7X24小時技術支撐服務。
圖為中國聯通冬奧通信技術運行指揮中心。中國聯通供圖
從發現問題,到工作人員趕往現場,只需5分鐘
TTOC為北京冬奧會打造了全新的冬奧通信綜合監控系統、綜合故障調度系統及網絡數字運營平臺。“冬奧賽事期間,中心對北京、張家口兩地三賽區全部奧運場館及設施的通信信息網絡,實行實時的統一監控(自動巡檢)、調度、響應和服務。”北京聯通黨委副書記、副總經理、冬奧通信運行指揮部總指揮王傳寶介紹。
走進300平方米的指揮中心,正前方是一塊18平方米的大屏幕,上面清晰地顯示著各冬奧場館的3D圖像。這個大屏幕是TTOC的“眼睛”——監控調度模塊,又叫冬奧網絡數字運營平臺。自2月2日正式開賽以來,中心內的工作人員就是通過這個平臺,對三個賽區的全部場館進行著全方位的實時監控。
“我們點擊鼠標,選擇進入國家體育館,再點擊進入一層的通信機房,通過大屏幕便可看到機房里各個機柜每一個網絡端口的運行情況。”TTOC的技術人員介紹,他們就是通過這個數字運營平臺,實時監控當前場館的信息安全、區域監控、媒體大巴運行狀況以及網絡巡檢情況等。“無論是哪個場館的網絡通信發生故障,都可通過這個平臺實現毫秒級精準定位和秒級快速故障上報,并在一分鐘之內將檢修信息指令發送給前方現場的工程師。”
“從發現問題,到精準定位,再調度工作人員趕往現場,整個過程只需5分鐘就能完成。”中國聯通北京分公司冬奧會辦公室主任張嘉介紹。
這一毫秒級精準定位和秒級快速故障上報運維方式,與傳統的通信網絡運維方式相比有著巨大的進步。據了解,傳統的通信網絡運維方式,需要專業人員多次現場查勘了解故障所在,多位專業人員溝通定位后,才可提出維護方案,過程十分復雜和耗時。一旦遇有突發緊急狀況,在運營和維護人員無法及時到達現場時,將延誤檢修工程,對運作產生高風險影響。
記者注意到,在TTOC的機房中,每臺設備機架旁邊都有一個二維碼,冬奧的網絡資源已經全部碼化處理,工作人員只需掃一掃,就可以在手機上看到設備的互聯信息、端口的位置信息和承載業務信息,便于技術人員精準定位。可以說,這樣快速的精準定位,離不開每一個通信設備上的二維碼。
超高標準的服務,來自更高標準通信設備的支撐
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期間,冬奧組委IT信息網絡(OIN)、賽時媒體轉播傳送網絡(BCN)和賽會基礎通信服務,都是通過奧運通信網絡(OTN)這列“高速列車”連接到全部場館。TTOC正是這趟“高速列車”的“司機”。
“我們還做了很多單兵作戰維護提升工具,如基于5G的遠程協傳工具,如果現場工程師發現有什么設備運行異常的時候,通過我們的5G+AI指揮室平臺遠程連接TTOC的調度專家,度專家就會通過屏幕直接進行雙方的互聯,來指導處理。”中國聯通冬奧通信技術運行指揮中心經理劉申申說。
“在TTOC,有時技術人員會戴上VR頭盔,畫面上會清晰地顯示冬奧運行場館。在這里,僅需雙手輕輕觸碰,即可顯示出賽事信息和任務信息,簡單直接,一目了然。”來自中國聯通北京冬奧組委總部保障團隊的李維,戴上VR頭盔在現場進行了演示。
不僅如此,為確保冬奧通信保障工作順利開展,中國聯通還應用了虛實結合的MR數字化場館監控技術,為遠端保障人員提供身臨其境的場館群業務指標管理系統,方便專家遠程指導現場的工作人員進行維修。虛實結合的MR數字化場館監控設備可以實現毫米級精準定位,與后方專家和現場工程師同視角共同合作,高效完成故障排查和設備維修,做到“想看哪里點哪里,哪里不會點哪里”。
這一超高標準的冬奧通信保障服務,必然要有更高標準通信設備做支撐。
冬奧會賽事基本是在低溫、冰凍、大風、高山等特殊環境下進行,而三個賽區在溫度、濕度、風力等方面也有各自的特點。
為保障通信網絡正常運行,中國聯通將設備的耐寒、耐凍、耐風指標作為重要的選型參考指標,在實施建設時,對設備運行做好相應的保溫措施;對安置于鐵塔、增高架等高處的設備進行加固防風;針對冬奧組委和公眾的高速率、低時延業務需求,采用更先進的傳輸設備及基站設備,將新型室分pRRU設備由雙頭端替換為混模單頭端。其中,延慶賽區的計時記分電纜是國內首次在極寒條件下進行的全程管道內的電纜敷設,各項指標均達到冬奧組委相關測試要求。 (河北日報記者田恬)
關鍵詞: 中國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