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最后一次上下車引導工作,看著最后一輛大巴車逐漸遠去,來自燕山大學的交通業務領域志愿者王世龍站在自己工作了二十余天的站點,與每天陪伴他工作的安檢大棚、國家跳臺、冰玉環拍了合影,與安檢大棚工作人員、安保人員揮手告別后,登上了班車返回駐地。“我圓滿地完成了在古楊樹場館群的服務任務。”2月20日,北京2022年冬奧會閉幕,王世龍帶著不舍離開了他奮戰了二十多天的工作崗位。
“雖然我沒有進過場館,經常在風雪中工作,但我能為外國友人提供交通引導服務,讓他們感受到來自中國志愿者的熱情,我覺得所有的付出都值得!”
燕山大學志愿者王世龍
服務外賓 要熱情更要專業
“早上六點起床,洗漱完畢后到核酸檢測點進行每日必做的核酸檢測,然后快速打飯吃飯,八點左右要換好服裝,與其他交通業務領域的志愿者一起乘車趕赴工作站點……”冬奧期間的每天早上,王世龍都會重復著這樣規律且嚴格的上崗流程,開始一天的工作。
王世龍是古楊樹場館群交通業務領域上下車引導崗位的一名志愿者,他需要每天早上九點前抵達他所負責的站點,但下班時間卻不太固定,往往要根據比賽時間來調整,“只要場館內還有一名運動員或工作人員沒有離開,我就不能離崗。”王世龍說,他要保證所有人都離開場館并安全上車后才能返回駐地,有時候需要工作到凌晨。
“對于第一次來到崇禮的外賓來說,他們不熟悉張家口賽區冬奧賽場的交通路線,保障他們快速準確地抵達目的地,我們交通業務領域志愿者的工作就顯得尤為重要。”據王世龍介紹,他所在的工作位置遠離比賽場館,但卻是外賓進入場館群首先接觸到的,“面對外賓,我們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要熱情,要親切,更要專業。”工作中,王世龍需要嚴格檢查經過人員和車輛的通行證件,面對不同國籍的運動員、媒體記者或工作人員,他要使用手勢及語言提供簡潔、充分地引導服務。王世龍認為,除了要熟練掌握各個車輛的具體運行方式、路線和時間外,對志愿者的外語交流能力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每個國家與地區的英語口音不盡相同,要迅速地向外賓傳遞出準確的交通信息,是不小的挑戰。”
王世龍在工作中
暖心點贊 點亮心中志愿之火
“在張家口工作的這些日子,我越來越熱愛志愿者這個身份,每當看到我所服務的外籍人員,向我熱情揮手時,我內心充滿了喜悅。”令王世龍印象最深的是一位來自瑞士的記者,在等車間隙,王世龍主動與他用英語交流,“瑞士記者問我山上會發光的燈帶是什么,當我告訴他那就是長城的時候,他表示非常驚訝,他說根本不能想象賽場與萬里長城如此接近。”王世龍說,這位瑞士記者對此次冬奧會有著極高的評價,“他說他從未見過如此精彩的奧運會,并稱贊中國的冰雪賽場都非常棒,賽場的名字雪如意、雪游龍、雪飛燕都很有中國味道,也很美。”瑞士記者對冬奧會由衷地贊美,讓王世龍深深地為自己祖國的強大感到自豪。
“我工作時曾遇到一位正在與妻子連線視頻的法國記者,他轉頭看向我的時候,我馬上熱情地向他招手,沒想到他居然把視頻聊天的攝像頭對準了我,他說要把中國的志愿者介紹給他妻子認識一下,因為這是全世界最熱情、最專業的志愿者。”王世龍說,“當那位法國記者準備離開對我豎起大拇指時,我突然感覺到身上的寒冷一下子都不見了,只有一把火在心中燃燒著,溫暖明亮。”
雖然張家口的天氣很冷,但中國志愿者的熱情溫暖了一個個奔波于賽場之間外國友人的心。“來到張家口的外賓都很友善,他們稱贊中國舉辦的這次冬奧會特別精彩,稱贊中國的文化與美景都很有魅力,稱贊中國的志愿者是最可愛的志愿者。”王世龍驕傲地說,“作為東道主,我也向他們發出了最誠摯的邀請,歡迎他們常來中國做客。”
王世龍在工作中
睫毛上的冰霜 見證我的冬奧
參與奧運是王世龍從小的夢想,從2008年到2022年,他從坐在電視前憧憬奧運會的孩童,變成了如今站在冬奧會場自信服務外賓的冬奧志愿者,“從《北京歡迎你》到《一起向未來》,我深藏在心中十四年的奧運夢終于變成了現實。”王世龍說,他在成為冬奧志愿者的路上,一直在改變和收獲著,不斷學習,不斷前進,不斷突破,努力完善自己。
“張家口的氣溫經常達到零下20攝氏度,有時風大到站不穩,雖然會腿疼肩疼,但在這里的每一天我都懷著一顆火熱的心,我會保持真誠的微笑、標準的站姿與足夠的耐心。”王世龍堅定地說,“工作的時候我的眉毛和睫毛,經常會結上一層冰霜,但我不感覺辛苦,反而覺得這睫毛上的冰霜見證了一場屬于我的冬奧。”(趙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