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唐縣本著“美觀、節儉、實用”原則,結合各村實際,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韻”要求,全力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工作,不斷刷新鄉村顏值,進一步增強了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滿意度
“村里的變化真是太大啦!路面全部硬化,還修建了休閑健身廣場和公園,帶孩子玩兒也有了好去處。”在行唐縣市同鄉東霍同村的一處休閑廣場,村民張紅梅高興地向記者說著身邊的變化。
鋪設柏油馬路、建休閑廣場、繪制文化墻……今年以來,東霍同村大力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行動,環境好了,村子美了,鄉親們的心情也舒暢了。“以前村里大街兩側到處都是舊豬圈、亂柴垛,還有廢棄的宅基地,臟兮兮的破爛不堪,開展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行動后,街道干凈整潔了,居住環境變得這么好,俺們打心眼兒里都覺得暢快。”村民們人人夸好。
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行動中,行唐縣本著“美觀、節儉、實用”原則,充分利用當地資源,就地取材,變廢為寶,打造“一村一景”特色景觀,以最小的投入創造最好的效果,實現干凈、整潔、舒適的目標。
“今年以來,我村共計硬化道路約4萬平方米,全村道路硬化率由原來的46%提升到現在的100%;安裝路燈50盞,點亮鄉村路、溫暖群眾心;新建晾曬場4個、停車場3個。此外,我們還建設了兒童游樂場、健身廣場、休閑廣場和迎賓花園,全力打造‘務實宜居’的新東霍同村。”東霍同村委會主任郄志介紹,該村全力推進村內私搭亂建拆除工作,還地于村集體、還空間于村民。截至目前,拆除殘垣斷壁、危舊房屋28處,騰退土地9000余平方米,全部用于村內街道拓寬、建設綠地和便民場所。
行唐縣深入抓好農村“硬化”“綠化”“亮化”“美化”工作,大力推進小公園、小游園、小菜園等小“三園”建設和農村停車場、作物晾曬場、兒童游樂場、健身活動場等小“四場”建設,使農村更加美麗宜居。在此基礎上,該縣還特別注重文化建設。
走進翟營鄉上龍門村,村口處的“紅薯”主題公園就吸引了記者的注意。紅薯造型的雕塑、清新雅致的亭子、鮮花綠植等,把這座主題公園裝扮得分外鮮明。上龍門村一直就有種植紅薯的傳統,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行動中,該村以“產業興村、文化立村、黨建強村”為建設主線,打造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樣板村。走在上龍門村的大街小巷,隨處可以看到“紅薯”元素。
文化墻上張貼著上龍門村本土紅薯的科學種植流程圖,紅薯育苗、烤紅薯、紅薯故事等相關內容也在街巷的顯眼位置展現。除了紅薯文化,該村還將孝德文化、黨建元素等融入建設中。“上龍門村將把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作為一項長期工作去做,同時結合產業發展,逐步壯大村集體經濟,奠定人居環境整治提升的資金基礎,讓治理效果常態化。”上龍門村黨支部書記袁利光說。
整治提升農村人居環境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任務。今年以來,行唐縣動員群眾積極參與共建共享,迅速掀起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熱潮,讓鄉村“面子”顏值更高,“里子”氣質更新,書寫出鄉村振興新畫卷。
“在去年完成7個縣級精品村和32個鄉鎮樣板村的基礎上,今年行唐縣選樹16個村作為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第一批樣板村,以健身廣場、‘口袋’廣場、精品街道等為特色亮點進行打造,其余村結合各村實際,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韻’要求,全力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工作,不斷刷新鄉村顏值。”行唐縣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張軍介紹,截至目前,全縣16個鄉鎮(開發區)新建小“三園”132個、兒童游樂場3個、群眾健身廣場15個,進一步增強了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滿意度。
“今年行唐縣分5批創建80個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鄉鎮樣板村,目前已完成16個,接下來將分批次完成剩余64個村的創建工作。今年,行唐縣安排近5000萬元資金,對72個村、123萬平方米的小街巷進行硬化,還有1800萬元專門用于鄉鎮樣板村的打造。在后續的樣板村創建工作中,我們將深入挖掘各村的文化特色、產業特色,爭取打造各具特色的美麗鄉村,擦亮鄉村振興底色。”張軍說。(記者 馬靜 張超)